中国携手“全球智慧”守护生物多样性
中新社西双版纳7月7日电 (缪超 罗婕)放眼全球北纬21度地区,绝大部分是荒无人烟的沙漠和荒原。而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及与之接壤的老挝北部、缅甸东北部地区,是一片丛林幽幽、鸟兽欢腾的热带雨林,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近日,中新社记者探访这片热带雨林,了解到中国在此积极开展多方面国际合作,不断吸收全球智慧,与周边国家携手守护生物多样性。
“西双版纳昆虫种类繁多,是昆虫繁衍生息的天堂。”中村彰宏是专注昆虫研究的日本生态学家,2013年至今,他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中国同事合作记录云南的昆虫多样性。
中村彰宏带领团队构建了云南昆虫多样性的基础数据库。“不同海拔带分布的昆虫是研究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指示物种。”他的研究成果,在为公众提供云南昆虫多样性数据的同时,还能用来量化诸如气候变化、原始生境向农业用地转化等人为干扰因素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中村彰宏认为,研究资金充足且使用合理对科研工作有很大助益,而中国目前是全世界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除了申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资金外,中国云南省政府也会为各地区特有的研究项目提供支持。
“我们不断吸收国际智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提供智力支撑。”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园外籍研究人员超过100人,致力于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除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外,中国还在西双版纳与周边国家建立边境联合保护区域。
2009年,中老两国签订《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项目合作协议》,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尚勇片区和老挝南塔省的南木哈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组成联合保护区域。目前,中老两国边境地区已构建起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老边境绿色生态长廊、野生动植物国际廊道。
“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开展以来,猎捕行为大幅减少。”中国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综合项目办公室主任王利繁告诉记者,多年来,中老双方在保护区能力提升培训、跨境亚洲象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跨境联合巡护、边民交流及跨境交流年会等多方面开展了合作。经过共同努力,联合保护区域内枪支、猎具渐渐少了,林地和防火管理也有条不紊,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去年,中国与老挝两国边民均反映发现了老虎(印支虎)脚印。”王利繁说,“我们的野外红外相机也频繁拍摄到云豹、金钱豹、豹猫、豺等食物链顶端动物。”
王利繁认为,食物链顶端动物数量正在上升,表明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正在恢复,逐渐在两国边境构筑起一条绿色生态长廊。“下一步,中老两国还将携手扩大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的面积。”(完)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
- 2024年12月21日 11:25:59
- 2024年12月21日 10:59:01
- 2024年12月21日 10:49:11
- 2024年12月21日 08:21:54
- 2024年12月20日 12:01:17
- 2024年12月20日 1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