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权益保障法大修,如何让“防拐条款”长出“牙齿”?
中新网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 李京泽 梁晓辉)施行近30年,妇女权益保障法又将迎来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明确对拐卖妇女等侵权行为建立强制报告和排查制度,受到普遍关注。
去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初审后,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开始在全国人大网上公开征求意见,收到了社会各界42万余条法律意见,参与人数达8万余人。如此高的参与度透露出公众对妇女权益保障的重视,而如何严防拐卖妇女等侵权行为更是舆论关注的重点。
在19日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分组审议中,与会成员热议拐卖妇女相关条款,他们关心立法的完善,更关心如何让法律条款长出“牙齿”。
拐卖妇女的问题由来已久,近期揭露的一些极端案件让这颗“社会毒瘤”再次暴露于公众视野。今年全国两会,很多代表和委员也对此提出建议。比如,建议收买妇女产生的婚姻关系无效,明确买卖同罪、对协助和隐瞒拐卖妇女的人员给予适当处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看来,这些具体建议均可成为立法参考,再向拐卖妇女等行为打出“重拳”。
“最近有地方揭露出的拐卖妇女等恶性案件,暴露出妇女权益保障领域的不少问题和短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业遂说,草案二审稿增加强制报告和排查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处理违法犯罪行为,对保障妇女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讲,草案二审稿明确,婚姻登记机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妇女疑似被拐卖、绑架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对于上述被列入强制报告的主体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志今表示,还有再扩展的空间。杨志今指出,医疗机构也应列入强制报告制度的主体单位。在办理孕妇分娩和新生儿出生证明的过程中,如果医生护士发现有妇女涉嫌被拐的情况也应当及时报案。
草案二审稿还明确,妇女联合会应当发挥其基层组织作用,会同公安等部门加强对拐卖、绑架等侵害妇女权益行为的排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鲜铁可认为,这样规定还不够全面,要充分利用妇联在乡镇、街道、社区的基层组织,发挥好基层妇联干部志愿者的作用。
严厉打击、严格防范,仅是解决拐卖妇女问题迈出的重要一步。与会人员同时指出,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关心、保障妇女权益的良好氛围,才可能彻底铲除拐卖妇女案件滋生的土壤。
在这一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过程中,参与分组审议的成员认为,既应有政府和司法部门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也应有社区、居委会对妇女心理生理的关心和新闻媒体的宣传支持,更应有每一个人对“她”权益的自觉保护。
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平指出,适当的奖励机制或可发挥作用。也许赏金对举报拐卖妇女罪行的人来讲并不算很高,但是却可在社会上起到放大保障妇女权益效应的作用。
围绕严厉打击、严格防范、凝聚社会共识等主要维度,与会成员为进一步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建言献策,有效遏制拐卖妇女恶行,让实现“天下无拐”不再遥远。(完)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3日 17:37:57
- 2024年11月23日 17:28:25
- 2024年11月23日 15:08:22
- 2024年11月23日 11:42:23
- 2024年11月23日 09:39:55
- 2024年11月22日 22:13:46
- 2024年11月22日 17:08:13
- 2024年11月22日 16:41:55
- 2024年11月22日 15:32:21
- 2024年11月22日 09: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