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记以后勤指挥学院邵维正为代表的军队理论工作者

2011年06月18日 14:3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党的创新理论的播火者(红旗飘飘)

  ——记以后勤指挥学院邵维正为代表的军队理论工作者群体

  编者按:一个民族要跻身世界民族之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理论工作者作为党的理论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和骨干力量,是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党和军队事业发展离不开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贡献。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日益深入人心之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记起许志功、方永刚、严高鸿、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一大批活跃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第一线的理论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群体。

  他们牢记使命,坚守阵地,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邵维正,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一头连着事业,一头连着使命

  1951年3月,当朝鲜战争的战火燃及中国的时候,邵维正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这一年,他只有16岁。也就在异国参加作战的这段时间里,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8年,邵维正被调入后勤学院担任政治理论教员。从此,在意识形态领域这片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处处留下了他冲锋陷阵的身影。

  所谓“欲灭其党,先歪其史”。就在改革开放之初,西方一些反动学者谩骂中国共产党成立“缺乏社会基础”,是“舶来品”和“卢布党”,“连自己生日都搞不清楚”。作为一名对党满怀忠诚的政治教员,邵维正被这些歪理邪说刺痛了。他决心迎难而上,重新考证党的“一大”召开时间和参加人数,用事实对西方反动势力进行有力反击。

  那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查资料要一页一页地翻,收集资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市所有的图书馆,走访了所有与“一大”有关的健在人员,分析了所有能找到的涉及“一大”的线索,最终,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缜密的研究,推断并确认了党的一大召开的日期和参加人员。1980年1月,他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的中文版与英文版上同时发表,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动情地说:“这位同志下了这么大功夫,弄清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党史研究的一大成果啊。”

  在建党70周年之际,邵维正独立完成了我党第一本创建史专著《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全面分析了中共创立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系统阐述了中共创立的过程、意义和影响,填补了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项空白。这项研究成果获全军一等奖,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定为党史研究必读书目。

  在纪念建党80周年之际,邵维正主编了大型党史读物《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该书文图并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党的发展历史。出版后供不应求,半年内连续重印7次,成为党史普及读物的典范之作,获全军图书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特别奖。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邵维正主编出版了《中国共产党90年创新实录》一书,这是国内第一批向党的90华诞献礼的著作之一。中央党史研究室称赞该书“政治导向正确,重大史实准确,文笔生动,可读性强,是一部较优秀的党史读物”,并被评为中组部、中宣部向全国党员干部推荐的第三批理论学习书目。

  他的同事严燕子教授清楚地记得,1998年邵维正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后,大家都向他祝贺。邵维正很认真地说:“我所从事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这项事业一头连着事业,一头连着使命。”

  五年前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休息间隙几个专家和邵维正一起聊天,其中一个专家问邵维正:“在过去的战争年代是党指挥枪,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和平年代,我认为党指挥枪已经过时了,军队国家化才是趋势。”这个专家的话引起了邵维正的担忧。这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怎么就成了问题呢。邵维正对此进行了深深的思考。他说,“人要有灵魂,军队要有军魂。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只能算是缺乏思想的躯体,一支军队如果没有军魂,就会成为丧失方向的武装。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更是如此” 。

  一头连着讲台,一头连着学员

  “理论一经为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理论也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是邵维正始终恪守的一个坚定信念,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立足三尺讲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支柱。

  学员们说,我们不用看教员的脸,课前那些习惯的动作——擦拭下眼镜,整理下军装,就知道是邵教授的课。30多年来,邵维正始终以一名普通“战士”的身份活跃在教学一线。他经常说:“我是一名教员,首要的职责就是把课讲好,把我信仰的党的理论传递到每一个听课人的思想深处。”

  后勤指挥系教授李平恩讲述这样一个故事。2010年,后勤指挥学院申请军队一级学科博士生授予点时,全院共4人参加申报讲演,当时已是70多岁高龄的邵维正也在其中。为了保证讲演万无一失,他坚持一遍一遍地试讲,并请同事观摩旁听,给他挑毛病、提建议。实际上以他的名气,只要上台讲演就是对申请工作的巨大支持。

  作为全国全军的知名教授,邵维正常常应邀外出讲学和调研。他走到哪里,就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思想宣传到哪里,讲解到哪里。2001年起,邵维正连续三年被选拔参加全军宣讲团,他穿梭于大江南北,行程上万公里,做了100多场报告,直接听众达数万人。

  超负荷工作强度,把邵维正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2002年3月,他住进解放军总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医生感慨地说:“这样病弱的心脏竟然支撑着那么繁重的工作,邵教授的毅力真强啊!”而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硬撑着尚未康复的身体走上讲台,为总后军师职领导干部授课。

  他忘不了三尺讲台,他舍不得他的学员。针对一些同志在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对市场经济、现行政策及某些社会不公现象产生的困惑,他精心设计并讲授了《邓小平的理论贡献》、《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专题,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

  同样是军校教员,同样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还有方永刚、严高鸿、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全体等一大批理论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群体,他们不满足于出色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军校外面的军营,投向了军营之外的社会,被人们誉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播火者”。

  一头连着理论,一头连着实践

  邵维正常说,对真理的最大尊重是运用它,对真理的最大信仰是践行它。

  作为一名70多岁的老人,又是一名享誉军内外的著名教授。他严以律己已经成为习惯。每次外出讲学,他都要按规定向领导请假,归来后,主动向领导汇报情况。

  2008年,他的老伴因病逝世。去世后的第三天,仍处在悲伤之中的他依然按计划去天津的军事交通学院作授课辅导。同事都劝他,跟那边打个电话让他们调整一下吧。他说:“这怎么行呢,如果自己做事都言而无信,那还讲什么理论课呢?”

  为了培养传播创新理论的传人,邵维正在培育理论人才上呕心沥血,矢志不移。2000年,在他的努力下,后勤政治工作硕士点申报获得成功并开始招收研究生。邵维正担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兼导师组组长,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邵教授从指定培养方案,到确立教学标准,再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选题、开题、论文写作等,他都亲力亲为。

  有的学生考虑到邵教授平时工作很忙,参加院外活动又多,不好意思经常找他请教问题。他知道后说:“你们是我带的学生,我要对你们负责。你们学不好,就是我的失职。”10余年来,他指导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多人被评为优秀学员。

  在解放军理论工作者群体中,像邵维正、许志功、方永刚、严高鸿等等,他们的名字已镌刻在人们心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解放军理论工作者,为了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仍在坚守阵地,笔耕不辍,奋力前行。(苏银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