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利用先进技术确定秦岭山系大熊猫种群数量

2010年12月15日 16:2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科学家正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以求真正了解大熊猫种群密度最高的秦岭山系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并改善它们的生存环境。最新统计显示,在秦岭山系中,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冬栖地区域数量已达87只。

  2002年结束的中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大熊猫目前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具体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6个地市州,成年种群数量为1596只。当时,佛坪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熊猫76只,大熊猫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6只,居全国大熊猫保护区之首。

  前年底至去年初,中国科学家在大熊猫秦岭亚种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200多个大熊猫的遗留物样品,在获取DNA后,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大熊猫进行了个体识别。

  “在野外遇到大熊猫并不容易,但它们的粪便、毛发、采食痕迹,甚至一个足印,都是我们需要收集的信息。”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刘新玉说。

  由于可以在不伤害野生动物或不打扰它们活动的情况下获取分析所需的DNA样品,这种方法避免了传统研究可能对动物产生的伤害,近年来在熊类、犬类等野生动物种群生物学研究中得到迅速应用,但在秦岭山系大熊猫的种群数量研究中还是第一次使用。

  佛坪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南坡佛坪县西北部,总面积为35000公顷。

  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科研人员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冬栖地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新鲜粪便样品采集。对那些野外发现的3至4个月龄大熊猫幼仔,由于不能采集到粪便,便收集它们脱落的毛发用于分析,期间共采集到粪便样品275个和毛发样品5个。

  科学家们对这些样品进行分析,以确定这一区域里大熊猫的数量和性别。魏辅文说,经过详细个体鉴定,这些样品来自87只大熊猫个体。在性别鉴定中,为避免人为污染、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还加入来自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和研究中心的1只雄性和1只雌性大熊猫的血液DNA作为对照。

  结果显示,雄性大熊猫40只,雌性大熊猫41只,6只个体性别鉴定失败,整体上雌雄性别比没有偏离1:1。

  刘新玉说:“我们将这次调查结果和以往数据进行了比照,结果表明长期生活在这一区域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在持续增加。但同时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造成的不利影响也还存在。”

  由于警惕性高、数量极为稀少,在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多数情况下无法观察到这种生活在山谷之中的动物。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说:“这种方法由于样品来源丰富,采集简单易行,基于充足采样量的分析结果也更准确。”

  由于人为干扰和自然界线限制,中国大熊猫在进化中逐渐分为四川指名亚种和秦岭亚种。近年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不断造成干扰和破坏,导致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退化甚至丧失,大熊猫栖息地版块的数量增加。

  秦岭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对维持大熊猫种群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人类活动对物种的分布有很大影响,这次研究结果显示,大熊猫已从核心栖息地向潜在栖息地扩散,靠近村庄和公路区域的保护尤为重要。

  魏辅文说,这次调查结果表明,佛坪保护区大熊猫数量稳中有升并逐渐向外扩散,需要科学工作者和当地居民更好地保护大熊猫潜在栖息地,大熊猫潜在栖息地的保护是大熊猫秦岭亚种繁衍生息的关键所在。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里,远离人类活动的三官庙和西河保护区域共发现大熊猫个体59只。与居民点相距最近的大古坪保护区域,也发现9只大熊猫。

  而大熊猫活跃区域也是中国较为贫困的地区,这些野生动物保护区通常面临着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矛盾的局面。

  刘新玉说:“我们需要做三方面的工作:加大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力度,使这里‘天然基因库’得到有效保存;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关系,比如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的生态旅游应严格限制线路、时间和旅游项目,避开大熊猫分布密集的区域和大熊猫进行求偶交配、产仔育幼的地区;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中,并减少他们对大熊猫栖息地资源的依赖。”

  目前,佛坪自然保护区已经投入500多万元,帮助当地社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扶持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居民从事养蜂业、种植业、劳务输出等,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通过持续保护和社区村民的参与,目前有人居住的大古坪、岳坝、龙潭等辖区大熊猫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杨一苗)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