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电 题:杨洁篪畅谈中国外交前后10年 “坦诚有助世界形成客观的中国观”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张朔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近日接受中央媒体专访畅谈中国外交过去5年与未来5年的发展。40分钟的采访过程中,他回顾了“十一五”中国外交发展亮点,展望了“十二五”外交蓝图,并就中美关系、周边外交、公共外交等热点问题畅所欲言。
回眸“十一五”:5件事情影响深远
杨洁篪表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五年中,中国的外交地位有了很大提升,办好了喜事,办妥了难事,办成了大事。5件事情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建设性参与应对世界气候变化。
他说,这些大事把中国明显加速推向世界舞台的显著位置,提高了中国整体国际地位和影响,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一个同各国一起致力于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杨洁篪表示,5年来中国外交以首脑外交为统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全方位外交的体制机制有了进一步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保持了总体稳定发展,同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日俱增,同欧洲、日本的关系有了改善和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合作进一步深入,同新兴大国如印度、巴西、南非等国的关系都取得很大发展;以经济外交为着力点,促进能源资源等各领域合作;以安全外交为保障,稳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坚决打击和遏制“台独”、“藏独”、“东突”等分裂活动;以“外交为民”为宗旨,稳妥处理撤侨、人质解救、劳务纠纷等重大突发事件,完善领事保护机制;以公共、人文外交为平台,积极推动软实力建设;以理论创新为动力,大力提高科学办外交的能力和水平。
中美关系:美国需要了解中国
杨洁篪表示,中美关系应是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只有学会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两国才能真正做到相向而行。
“如果有些人认为是零和博弈,那我认为他们代表的是过时的思维定势,应该予以排除。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中美两国有更多利益汇合点,两国应共同努力在众多领域建立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他说。
杨洁篪认为,在发展中美关系方面,需要增进互信和相互了解。“中国要了解美国,美国同样也要了解中国。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周边关系:不能说没有竞争,但主要是合作、互补
杨洁篪表示,这几年亚洲、中国周边地区正在经历历史性重大变化,亚洲国家的自信心都在上升,一个和平稳定的亚洲符合各方利益。但另外一方面,亚洲也面临众多问题,一些地区热点仍然存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艰难曲折,还存在着恐怖主义、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等问题。
他说,中方希望亚洲的一些热点问题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比如两个国家之间存在一些领土争端,应该由他们通过磋商谈判予以妥善处理和解决。“我们正努力致力于实现亚洲的长期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
杨洁篪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同邻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互补性,中国最大的几个贸易伙伴,大部分在亚洲。 “我不能说没有一点竞争,但主要是合作、互补。我相信,双方存在着贸易方面的一些摩擦,或者投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谅互让的谈判、磋商予以妥善处理解决。”
他还指出,中国同亚洲国家的人文交流有了很大发展,我们希望中国年轻人多到亚洲国家留学。
公共外交:坦诚有助于世界形成客观的中国观
“老实人不吃亏。中国是一个非常坦诚的国家。我们把中国的事实告诉各国政府和人民,让人们能够形成一个客观的中国观,也让本国人民更多得了解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公众支持。”杨洁篪说。
他表示,外交部健全了公共外交体制和机制的建设,专门设置了外交部公共开放日,设立了蓝厅论坛,欢迎各方面专家,各国专家学者利用这个讲坛,就一些重大国际地区问题或双边关系发展交换意见。
谈及公共外交的不足,杨洁篪说,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复杂,有时候我们要传达一个信息,未必能够有效到达外国一些公众的脑中、耳中,这也是事实。”
他表示,西方舆论现在还相当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中国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要尽可能把中国的实情告诉世界,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把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诚意告诉世界各国人民。
展望“十二五”:机遇大于挑战,对中国外交充满信心
杨洁篪表示,:“十二五”时期,国际形势有望保持总体和平稳定,中国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不会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中国在不断发展,其他国家越来越愿意同中国进行交流与合作,这是一个大势,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今后5年世界局势整体上能够保持稳定,但是麻烦不会少,有很多不确定,不可捉摸的因素。我们会遇到已经预见到的挑战和一些难以预料的挑战。但是我对中国外交充满信心。”杨洁篪说。
他表示,中国同大国的关系能够实现总体平衡,我们致力于实现大国关系的互利共赢;我们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会进一步发展,要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和亚洲地区的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基础,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打牢这个基础;要进一步开展人文外交、公共外交。(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卢岩】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