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就业,显然不能只是干巴巴的“鼓励”两字一笔带过,更需要有具体的政策、规划支持和实际行动跟上。有科学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各层次人才都能统筹考虑自己的工作、生活,就近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减少潮汐式、大跨度的人员流动,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出行需求
6日发布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将制订防止机动车过快增长的措施,研究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机动车污染和解决重点拥堵路段交通拥堵问题。建议还首次将“鼓励就近就业”作为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提出,以从源头上减少市民出行需求。(12月7日《新京报》)
缓解交通压力,解决堵车问题,不少人已经开出了药方,比如分号限行、收取城市拥堵费、限制外地户籍人口购车等,这些措施虽然都会有一定效果,但从限制需求入手,终归难以治本。如果有更多的市民能就近就业,则可从源头上减少出行需求。就连美国3E交通系统专家也认为,这是缓解市民潮汐流动,减少交通拥堵的有效方法。
然而,睽诸现实,这条治本之策却被认为是最不靠谱,甚至有点无厘头。能就近就业当然是好事,无论是出门坐公交的普通打工者,还是开豪车的老板、高管,没多少人愿意把大把时间花在上班路上。但是,工作不是随便就能找到,房子也不是想买哪儿买哪儿,就近就业,显然不能只是干巴巴的“鼓励”两字一笔带过,更需要有具体的政策、规划支持和实际行动跟上。
偌大个北京,居住地与工作场所南北东西遥相分隔的情况比比皆是。无论京北之北的天通苑、回龙观,还是京东往东的通州,抑或东南的东南亦庄,再往南不远就是河北省的大兴,近年来被市区高房价“驱赶”而来的市民,总数恐怕超过百万,但这些地方新辟的住宅区基本只能满足居住功能,吸纳不了多少人就业,更无法满足居民的教育、就医、消费等需求,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睡城”。即便通了地铁,上下班高峰的拥挤,令人闻之也色变,不少人无奈继续选择自驾,交通拥堵依旧。
因此,让市民就近就业,鼓励之外,更应该做的是从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上加快调整。超大如北京,不能围着一个中心摊大饼,而要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机关单位分布和产业布局,也不宜过于集中。已经形成的不合理格局,需要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变。
与此相关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尤其是优质资源均等化地分布,不能年复一年空喊,要定出日程表,切实加以推进。公共服务的区域均衡也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区域均衡,意味着为市民就近就业创造条件。
同时,在城市管理思维上,也要尽力保存城市的参差百态和烟火气。城市的绝大多数区域,既要有高档住宅区,也要有安置房、廉租房;既要有豪华写字楼,也要给小商小贩留下生存空间,这样不仅得以保持城市的活力,更可满足普通市民的生活之需和就近就业的愿望。
从城市治理的角度,“就近就业”不应只是理想,更应该是结果。有科学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各层次人才都能统筹考虑自己的工作、生活,就近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减少潮汐式、大跨度的人员流动,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出行需求。再加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科学管理机动车辆等有效措施,北京的治堵目标才有望实现。(丁永勋)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