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华西都市报:缺乏稳定预期,谁都是“弱势群体”

2010年12月06日 13:08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则高达七成。对此,调查者很疑惑:为何党政干部、白领等“精英阶层”都觉得“弱势”?(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07版)

  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对“弱势群体”的调查,倒不如说是对“弱势感”的调查。也就是说,在调查时称自己是“弱势群体”的被调查者,并不一定就真的是“弱势群体”,或者说并不总是“弱势群体”。这样看来,这一调查结果只是一个相对结论,只是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看起来不那么弱势的群体也有强烈的“弱势感”,如果把所有群体放在一起比较,这些群体就不可能表现出来那么强烈的“弱势感”了。

  虽然调查结果并非十分的科学,但并不意味着这一调查没有任何价值。这一调查最引人注意的当属有近一半党政干部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一些官员成了“惊弓之鸟”,生怕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应该说,官员由此而产生的“弱势感”是必须的,如果官员面对监督和问责都没有“弱势感”,说明权力根本受不到有效的监督制约。

  不过,这种“弱势感”并不一定是因为权力受到充分的制约,因为一个真正能够对权力形成有效监督的体制,能够让官员产生的不是“弱势感”,而是“敬畏感”。也就是说,只要官员敬畏制度,自己就不会感觉弱势。这样看,某种意义上,官员的“弱势感”是一种由于缺乏稳定预期的“恐惧感”。比如说,同样的一句话,如果在系统内讲一讲,可能会受到赞赏甚至鼓励,可一旦被曝光,自己就有可能被免职问责,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这种由于对规则的不可预期性而产生的“弱势感”,在官员群体中体现明显。因为,如果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规范,官员只需要对上负责而不用对下负责,说明其不是在对一个制度负责,而可能是对某个人负责。这也就是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原因。

  而且,一个时常都有“弱势感”的群体,一旦自己处于强势地位时,就会把这种强势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来作为对“弱势感”的补偿。这就是一些对上有“弱势感”的人,占据强势地位之后,不是尽可能地推动制度完善,从而消除“弱势感”,而是屡屡让下属产生“弱势感”。受“弱势感”所害的当事人,不是去努力消除“弱势感”,而是希望转嫁自己的“弱势感”,“弱势感”就这样在传递中扩大和蔓延。

  所有的“弱势感”都来自对不可预期的恐惧,这是一种绝对的“弱势感”,而与其他群体的比较只是一种相对“弱势感”。当我们对制度对未来普遍缺乏稳定的可预期性时,每个人都有挥之不去的“弱势感”,这也就是现在我们会看到越是精英群体反倒越自封为“弱势群体”的原因所在。(志灵)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