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年志愿者向
全社会志愿服务的转变
从1993年开始,依托共青团的组织网络,青年志愿者行动通过种种集中活动逐步推向全社会。1998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2003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挂牌。目前,25个省(区、市)团委和部分地市团委、高校团委相继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指导中心等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目前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5个省级志愿者协会、5000余个地市和区县志愿者协会、近2000个高校志愿者协会以及13万个志愿者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组成的全国性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形成。
1996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试点,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共青团组织已经不满足于普遍号召,广泛发动,开始探索项目化建设,探索长期服务机制。当时整个社会对青年志愿者的工作还比较陌生,全国报名参加扶贫接力志愿服务计划的不过几十人。有关人士表示,今天看来,接力志愿服务机制成为目前中国志愿服务最成熟的工作机制,每年有几十万人通过这种机制参与志愿服务,回首当初,共青团为这项伟大事业所进行的探索不可谓不艰难。2006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扶贫大会上,时任世界银行行长的沃尔芬森专门提出会见中国青年志愿者,对他们在扶贫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创造的“接力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此活动于1998年全面实施,迄今累计选派了上万名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的数百个贫困县从事每期半年到两年志愿服务工作。
始于2003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则标志着青年志愿者直接服务经济社会生活,志愿服务进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重要领域。2003年6月,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8月,首批6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8年来,在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国项目和地方项目共吸引了全国一千多所高校五十多万高校毕业生报名,实际选派人数达到十万余人。八千余名志愿者通过西部计划扎根基层长期服务,仅新疆一地就有1678名服务期满志愿者自愿留疆工作,占来疆志愿者总数的48.1%。这一推动青年人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基层奉献、成长的工作模式已得到广泛认可。共青团组织对蕴藏在青年人中的巨大的奉献热情第一次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制度化安排,这为引导千百万社会公众进入志愿服务领域提供了制度范式。
志愿服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广泛。2002年5月,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名代表参加会议,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代表中国政府致辞。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当月,中国青年志愿者首次走出国门服务。2005年3月,18名中国青年志愿者赴东南亚海啸灾区,首次参与国际救援。同年8月,12名中国青年志愿者首次前往非洲服务。2007年5月,9名中国青年志愿者首次前往拉丁美洲国家服务。全国已累计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19个国家派遣476名援外青年志愿者,在教育教学、农工科技、社会发展、国际救援等多个领域开展为期1年的志愿服务。圆满完成了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3年内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的政治任务。
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的成人之年,志愿服务成为当代青年和社会公众的生活时尚、生活方式乃至生活状态。在这一年中,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服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等志愿服务,使其服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491.4万名志愿者参与“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其中青年志愿者占77%。
近年来,广大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特别是2008年以来,以“鸟巢一代”、“海宝一代”为代表的青年志愿者们以辛勤周到的工作、细致入微的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向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风尚和精神风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开启了中国志愿者事业的新时代,成功探索了中国志愿者服务“有特色、高水平”大型国际赛会的实践模式。奥运志愿者规模达170万人,分别由10万余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100万名社会志愿者和20万拉拉队志愿者构成,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亿小时。上海世博会成功探索了服务超长周期、超大群体的大型赛会志愿者工作模式。200余万“小白菜”们经受住了184天、7300多万客流的考验。广州亚运会更加注重对59万志愿者责任意识和岗位技能的培育,精心凝练以“志愿彩、志愿礼、志愿歌”为标识的时尚、艺术元素,承载出志愿文化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的美好愿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工的迁移也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问题日趋突出。他们有的随父母进入城市,有的只能与父母分离留守农村。2010年5月,团中央启动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按照“青年志愿者小组(或团队)+农民工子女+接力”的项目实施模式,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志愿服务,在全国城乡广泛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内容的志愿服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切实有效帮助。截至目前,这项工作已在2500多个县(市、区)展开,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与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学校结对达2万所,结对农民工子女超过320万人。全国项目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
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重要内容。这将把青年志愿者行动全面带入广阔的经济社会生活。
新时期的道德时尚
当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一个一个冲到台上,把用山花编成的花环戴到她的头上、脖子上时,那一刻,郎坤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2005年,正在武汉理工大学担任团支部书记的郎坤偶然看到武汉市一所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屋顶小学”,不仅将自己大学四年期间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这些孩子们,还组织了一支支教团队。2007年,面临大学毕业,她毅然选择了投身西部,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开展支教。因为她杰出的志愿服务经历,近日郎坤获得了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这一评比活动由共青团中央举办,是目前志愿服务领域唯一的全国性奖项。在刚刚揭晓的评选中,有341人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86个单位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106个项目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2009年已在山东担任主治医师的王刚放弃舒适的生活,投身中国青年志愿者赴利比里亚服务队。这里医疗条件极差,疟疾、伤寒、艾滋病等传染病肆虐,婴儿死亡率竟达到10%。王刚迎难而上,在利比里亚最大的医院JFK医院开设了该国唯一的小儿外科专科门诊,一年内共完成门诊量1200余人次,承担了所有14岁以下患儿的外科门诊,并完成了利比里亚历史上首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女士亲自为他颁发了“非洲之星”荣誉勋章。“非洲之星”荣誉勋章是利比里亚为表彰对本国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利比里亚人而设立的,极少授予外国人,这是首次授予中国人。
对此,李家华教授表示,志愿服务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准则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提倡公平竞争、提高效率,又需要强调互助合作、共同发展。当前,志愿服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高度认同,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委员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建光分析,东方社会的友爱、互助强调“邻里相助”、“亲友互助”等“熟人”之间的关爱,而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村城市化促使“陌生人社会”日趋普遍,城市社区从“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促使对社会团体的依赖增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建立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志愿精神强调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等级、不分亲疏,只要是人就需要关爱和帮助,只要是生命就需要关爱和帮助,因此能够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谭建光看来,现代社会的变迁与流动,促使民众在迁移过程中超出了亲缘关系、陌生人的社会、变化性的关系,使得他们难以寻求传统方式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超越职业需求和利益关系的志愿服务,成为民众体现自我价值,认同公民身份的有效途径。寻找公民角色认同的志愿人员便应运而生。
李家华说,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充分尊重社会公众的自主意识,开辟了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崭新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动员方式,志愿服务顺应公众特别是青年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坚持人人能为、人人可为,为公众搭建了参与社会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的开放式实践平台。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尚初】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