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人们在这一天自发地来到发生大火的居民楼下,献上一支菊花,寄托一丝哀思。他们悼念死者,慰问妻离子散的不幸家庭;他们更是在追求一种改变,尽自己对城市的一份责任。上海不哭,不是不需要眼泪,而是哭过之后,需要做的更多
本刊记者/刘炎迅 (发自上海)
11月28日,上海市胶州路。距离那场导致58人遇难、数百个家庭离散的大火,已经半月有余。
凌晨两点多,路灯散出的光芒被一圈蓝色的铁皮围墙挡在外面,火灾过后的大楼隐没在漆黑之中。
铁皮墙下,一排白菊独自静默。一尊蓝色的小佛像,用细绳子扣着,挂在墙上。
11月16日,灾难次日,网友“凡人阿政”来到现场,献上第一束菊花。此后,这座城市里的许多男女老少,纷纷来到这里,站在烟火散尽的大楼下,捧花相祭。
他们打出横幅:“上海不哭”。
(一)
凡人阿政在灾后第二天就去了现场。他是代表“上海同城会”去献花。那时,遇难者家人还没来得及布置遗像和花圈。
他到得很早,9点14分。他发了第一条微博,讲述现场的状况:大楼已经被封锁,小区大门口还挂着一个横幅:“安全严格标准,创建文明工地”。
“上海同城会”是一个以公益为主题的交友平台,网友们经常组织公益活动。这一次,他们感到也应该为这场1949年后上海最大的火灾做点什么。
(二)
王小塞也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火灾后,他看到遇难者家属去哭泣,去拜祭,还有市民零星去祭拜,去献花。他觉得自己不能作壁上观。
“头七”是个机会。按中国传统,这一天,逝者会返世,需要特别祭拜。
王小塞是上海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副总监,本是浙江台州人。但这么多年在上海打拼,落地生根,对这座城市有着新上海人的特殊眷念之情。
11月20日下午3点多,王小塞在曹杨路花鸟市场订花,同时在微博里发消息:“外地的朋友需要代送,转发注明‘替我送一支鲜花’,我会统计后免费帮你完成心愿,如果代购一束以上,8元一束(13支),我统一预订,让鲜花铺满整条马路。”
应者如云。
看到王小塞的微博,11月20日傍晚,徐瑞延从杭州赶往上海一家星巴克与王小塞汇合。他名片上的头衔是看房网CEO,此时,是帮王小塞一起统计鲜花数目的助手。
很多生活在上海周边城市的人,和徐瑞延一样先后赶来。长江三角洲发达的交通网,让他们觉得,上海,也是他们的城市。
(四)
李大龙,齐肩长发,水晶蝶乐队——上海本土知名摇滚乐队——主唱。
头七前两日,他和朋友们在淮海西路一家酒吧演出。中途,他突然“浇灭大家来听演唱会的激情”,灭掉所有灯光,开始放映他们此前拍摄的胶州路大火的纪录片。
巨大的演唱会的投影屏幕上,残楼,哭泣,鲜花……一幕一幕闪过,这些热爱摇滚的上海青年,渐渐“一起融入上海感情中”。
片子放完,李大龙请出凡人阿政,宣布头七花祭的计划:自愿、有秩序、自带鲜花。同时宣布的还有提醒:国内外媒体将蜂拥而至,一切好的、不好的都会被摄入镜头,望大家“不乱丢垃圾,树立国人形象”; 秩序很重要,到现场后听从警察的疏导安排,否则,一旦发生踩踏事件,又是一桩惨案,“不要动火,不要焚烧香烛、尽量不要吸烟”,“控制情绪”。
凡人阿政说:“最好自己带花。否则会导致一些小贩高价兜售,这很不好。”
“是上海人的,该有所作为。”李大龙说。
(五)
莫拉莫(网名)是王小塞的朋友。
灾难次日,他在新闻里看到火灾现场附近一家汤包店义卖,挂出的标语是:上海不哭泣。他感受到了这平凡的五个字里的力量。他曾特地去找这家店,想买些汤包,表达哀思。但因地形不熟,最终没有找到。
但那五个字深深刻进脑海。
从事广告创意的他发挥专长,和团队一起设计了一款海报:折叠成十字状的黑挽带,下方五个黑体字——“上海不哭泣”。黑底白字,简单,肃穆。
海报出炉。他们将大样贴上网,号召网友下载打印,在头七那天,与鲜花一起,祭奠逝者。
11月20日,头七前一日。他在微博里写下:“上海,你正用无声的哀悼震撼着全世界。”
(六)
赵睿毅,金融证券从业者,上海人。
他戴着眼镜,白净,斯文,地道上海人,却是一口京腔。他说,单身的时候和一帮北方哥们儿玩乐队,落下这口音。在网络上,他有一个很嬉皮的名字:查理·奥特曼。
赵睿毅现在住浦东。但他家的老宅就在静安区,从小在这读书长大。火灾次日,他就一个人去现场祭拜过。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没想到政府会默许献花那么久,“第一天献花很正常,第二天以后还能允许献花,我就觉得这次不太一样了。”
11月20日,周六,头七前一日。他和上一年级的儿子聊天,说起胶州路的大火,儿子自然也知道。“我问他愿不愿意第二天一起去献花,他说好。”
赵睿毅说,“让儿子在很多年后回忆时能记得,当年自己的家乡有这样一场灾难,并且他到了现场做了一点事情。”
20日下午3点左右,他去买花。本来只想买几百支,个人祭奠,进了花市一看,几百支花是那么小的一捧,觉得不够意思,于是决定加购。
他跟老板说要多买些,老板就问,是不是去胶州路?两人于是聊起来,越聊越激动,赵睿毅最后一张口:“给我来3000支。”单价一元的菊花,花店老板以每支8毛的价钱卖给了他。
3000支花,拿到手一看,居然那么多。他于是做了一个牌子,写道:“奠仪用花,免费发放”。写完,发现牌子上还空着一块地方,一瞬间也想到了新闻中汤包店的义卖招牌:“上海不哭泣”。他减了一个字,用加粗黑体,把这句话添在空白处。
他和王小塞、莫拉莫此时还不相识,却不谋而合。
套用股市术语,如果王小塞是献花大户的话,赵睿毅就是中户。彼时,这样的中户还有很多,在上海的各个角落忙碌着。他们与更多的散户,在日后的头七,在同一个街角,相遇。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