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月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科普作家方舟子一向以学术打假著称,最近更是把质疑的目光投向了1800年前的一位古人,我国汉代著名科学家张衡。事情源于一条微博:一位网友发微博称,“国宝级的张衡地动仪,是上世纪50年代才造出来的‘古董’,并不是1800年前的原物。” 这条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涉及到中国科学史的真实性,甚至有网友怀疑中小学教材。前天,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博客也发文写到: “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也没有理由让人信服地动仪曾经发挥过验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那些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无用的摆设。”为此《全球华语广播网》记者采访了方舟子和“张衡地动仪科学复原”课题组组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冯锐教授。我们来看看正反双方是如何陈述的:
方舟子质疑一:张衡的发明地动仪不能监测地震发生
方舟子:张衡在东汉时期做出来的这么一个地动仪,难倒真的有这个功能吗?根据现在发现的这些历史记载,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张衡的地动仪确实是管用的。后汉书《张衡传》里头提到说,曾经有一次张衡的地动仪发挥了作用,但是这个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那段时间在历史上是记载过有一次地震,但是那一次在洛阳都能感觉到地震的,所以并不是说只有地动仪能感觉到,如果说地动仪真的珠子掉下来,大家肯定不会觉得奇怪的,所以国家地震局的研究员说他们检测不是真实地震,而是另外的龙基的地震,这是他们提出来的,但是我看了一下他们推测的过程,觉得是牵强附会的,所以根本就不能成立的。
对此冯锐教授作出了回应,他认为张衡地动仪应用的是经过现代科学认证的悬垂摆技术,史料也证明地动仪能够检测地震发生。
冯锐:张衡地动仪在文献资料当中已经讲了,它必须先摇晃尊体,然后再工作,而工作以后吐丸是在地震波的射线方向上。第二个问题就是外形问题,它的结构,是非常适合悬着的结构使用。第三个史料记载很清楚的是陇西地震,陇西地震在洛阳600公里远,地不觉动,这样的微弱信号,如果你不用悬挂结构,你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灵敏的反应,也就是说历史的真实与科学检验是一致的。
方舟子质疑二:2005年的地动仪复原品同样只是摆设
方舟子: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那个复制模型是1951年做出来的,那个是完全没法检测地震的,后来2005年国家地震局又复制了一个,这次他们说是可以检测实际发生的地震,但是我看到他们的论文实际上也没有,他只是把曾经发生过的几次地震在实验室里模拟了一下,就说能检测实际的地震,但2006年到现在国内又发生过很多次的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等,他们新的地动仪复原模型也没有测出来。
冯锐教授认为,新版复原品已经改正了50年代复原品的理论性错误,从直立式改为悬垂式,能够监测地震。
冯锐:如果有地震肯定检测得到,现在是这样的,工作是分两部的,第一步是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我们把实际的地震拿过来把地面运动重新让它表演一遍再动一遍,说明它具有史书里所说的,张衡地动仪里面基本的功能。第二个是现场观测,现场观测就比较复杂了,第一个仪器灵敏度你要具体的调才合适。第二台机条件。第三还要得有真实地震。有人说一年不是有很多地震吗?对,是有很多地震,但是这么多地震对于观测台震,观测一切而言,有没有相应的信号,用这个张衡地动仪,将近两千年前的古老的仪器去监测这样的地震显然不现实,所以这跟科学研究要分开,前面是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工作,后面是付诸应用,这部分工作我们还没有做。
方舟子质疑三:复原张衡地动仪没有实际意义
方舟子: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这个只是要还原历史真相,很多人说你能够证明张衡地动仪能够被复原,能够确实管用,确实可以说我们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震学的知识是很了不起的,这是成就,最多能够说明这一点,但是目前来说这个证据还是不行。
冯锐教授认为,复原的意义不在检测地震,重在探索科学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冯锐:它的更大的意义不在于说我们用这个地动仪去监测一个地震,复原张衡地动仪有这么三个目的。第一个目的启迪科学思想。过去人他们怎么用的东西,我们利用它是不是还有别的想法别的办法。第二个目的宣传科学这个常识。地震和一般的地面运动是不同的。第三个目的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使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这个领域里面曾经做出过辉煌的贡献,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多么伟大的骄傲,多么辉煌的成绩,我们应该向张衡学习,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新的事物,创造新的科学奇迹。
跨越了1800多年的一座地动仪,它引起的对科学的思考同样值得大家深思。勇于怀疑与科研实践同样重要。这种精神能将引领我们创造更多的科学奇迹。从这一点上来看,地动仪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摆设了。
参与互动(0) | 【编辑:刘羡】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