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烟火困在楼房内,千万不要惊慌,若住在二、三楼层,可迅速将绳子或床单、窗帘、衣服等扎紧结牢,制作成简易的救生绳,紧紧栓在暖气管道或窗框上,沿自救绳慢慢滑下。
如果居住的楼层比较高,要想尽方法延缓烟火侵入室内,并向外大声呼救等待救助,千万不要贸然跳楼。
根据公安部消防局公布的一项统计结果,近年来,中国城市火灾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本世纪前5年的年均火灾损失达15.5亿元,为20世纪90年代年均火灾损失的4.84倍。
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一幢28层的高层居民住宅楼发生火灾,造成58人遇难。
此前的11月5日,吉林市商业大厦发生火灾,造成19人死亡,24人受伤;11月13日,正在修缮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学堂突然失火……
短短10多天,全国已发生多起大型火灾,造成重大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为一座又一座城市敲响了消防安全的警钟。
在城市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人们不禁要问:在建筑和人口均十分密集的城市里生活,必要的消防安全意识,我们具备了吗?
“总有一些人对法律持漠视态度”
“悲剧警醒着我们,必须时刻绷紧消防安全这根弦。”北京市消防局副局长李进说,长期以来,人们对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有一种普遍的惯性思维。即注重事故后的处理,轻视事故前的预防;习惯于发通知和事后的大检查,缺少平时的监督和管理。步入一个“狠抓就是开会,布置就是通知,落实就是标语”的怪圈。
公安部消防局防火处处长马恩强分析,当前,消防安全工作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基础工作薄弱,一些确保消防安全的措施落实不下去,严格不起来。“其实,我们现有较为完备的《消防法》和有关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都为消防安全提出了明确的规范;我们也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消防安全大检查和整治,对不符合消防安全的单位进行查封和整改。”
然而,为什么火灾事故还是一次又一次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
“问题就出在总有一些人对法律持有一种漠视的态度。”马恩强说,不仅漠视法律的权威性,甚至漠视法律的存在,“消防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增强全民消防意识,全面落实《消防法》的规定,真正做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提高全社会防御火灾的能力,是经济高速发展体系中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
“火场逃生自救知识应成为常识”
据报道,在上海发生的这起火灾中,有9名工程人员既不向上也不向下逃生,躲在屋里,结果全部因吸入有毒烟气致死。而如果他们选择逃生是完全可以活下来的。
马恩强指出,每年都有很多人死于火灾,还有许多人被火烧伤,这是因为很多人不懂得消防常识,不了解火灾发展过程和燃烧特点,不能掌握火灾时的避难自救逃生知识和方法,待大火烧来了,只会惊慌失措。因此,“人们消防安全意识的强弱,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安宁”。
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一般都建有专门的消防院校和各类培训中心,以负责各类消防人员和公众的消防教育学习,一些社会大学也设立消防系或消防专业。日本、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参加政府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包括火灾在内的各种急救训练班,急救小册子更是人手一册。
但在我国,消防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全民消防教育方面还没有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计划和办法。“火灾防控基本知识和火场逃生自救知识应该成为公民的基本常识,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推广,让每一位公民入心入脑,共同构建平安和谐社会。”马恩强说。
“软件出了问题更可怕更严重”
“我们现在遇到灾难时可能会陷入一种盲区,就是说总寄希望通过提高硬件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当你其他的配套做不到的话,即使云梯车再高、直升机可以随时参与救火,恐怕也不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李进认为。
“这次上海胶州路发生的火灾,消防车在展开救援时,根本无法靠近。这其实折射的就是一个消防通道无法得到保证的问题。”李进说,与城市发展相呼应,城市里的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多,很多以前的居民小区和建筑物,在原本规划时并未过多考虑停车问题。如今,本来就不宽敞的道路被许多机动车占用,加上私搭乱建的情况较多,原来规划时预留的消防通道被占用,万一发生火灾,就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消防消防,既要消更要防。”事实上,各类建筑在交付使用前已经过了各项消防验收,配备了烟雾感应器、警报器、消防栓、消防泵等一系列的“硬件”。只是,在交付使用之后,谁能保证10—20年后这些消防设备还能够正常运转?还有,尽管一般公共场所和小区住宅中都配备了相应的消防设施,但各单位和社区中,平时关于火灾逃生的演练几乎很少有,因为操作起来成本太高,公众也不愿意参与这些“没必要”的活动。马恩强认为,在消防工作中,整个社会的消防意识还没跟上,造成了消防安全措施虚有其表、无人监管的现实,是“软件出了问题,这比硬件出问题更可怕,也更严重”。
“火灾的发生,除了少数是纵火或雷击、地震等原因引起的以外,绝大多数与人的疏忽行为因素有关。”李进说,“只有通过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增强人的安全防灾意识,才能对火灾事故进行科学、卓有成效地预防和控制。(罗旭)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