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突破都市“安全瓶颈”
低标准的城市化,将无力应对高度累积和放大的城市系统性风险,根本之策在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化质量
“城市病”的苦恼犹在眼前,更紧迫的安全风险已悄然逼近。
上海“11·15”大火,数亿城市居民感同身受。生活在高楼里的人们,发出一个疑问:城市在带来更多富足和便利的同时,有没有带来更多安全问题?
非典、城市内涝、雨雪瘫城,快车道上飞速前行的中国都市,在这场大火之后,有望再次自省,审视自身与国际级都市的差距。
一系列“短板”,固然是这轮举世罕见的城市化不可避免的产物;探其原本,仍在于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滞后,在于均等化公共服务的缺失。摆在中国多数大城市面前的困境是:一个低标准的城市化,正勉力应对高度累积和放大的城市系统性风险,终将面临各类“安全瓶颈”。治本之策,还在于下决心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城市应急“缺口”
仅以火灾为例,高层建筑消防救援,即是大都市的一个安全“缺口”。
配置先进云梯车不能简单解决超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现有技术下最先进的大型云梯车,动辄上千万元,伸展长度却难以突破110米,其对工作环境也有较严苛要求。比如,体积大,对道路宽度要求较高,时常受树木、架空管线等影响;重量大,伸展作业时两侧四个支脚要求路面具备相应承压能力。
从实践来看,大型云梯车从出警到现场真正实施灭火作业,至少需要20分钟。而一栋20层高的建筑物,在缺乏必要消防自救能力的情况下,从起火到形成立体火势,仅需十多分钟。
消防直升机的效果也不尽理想。无论喷水灭火还是救援,直升机受火灾烟雾和热气流、周围高层建筑等情况影响,很难接近失火点,应对城市高层建筑消防存在局限性。
此外,消防部门受限于站点建设、消防水源等因素,仅能强化自身出警能力。至于到达火场后,饱受消防通道不畅、供水压力不足、消防栓无水等问题困扰。
从国际范围来看,高层建筑火灾防范需通过强化消防安全标准,加强内部消防设施、器材,以及相应的建筑材料、建筑防火分区等安全措施来实现。
但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老旧高层住宅内部的防火分区仍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建材防火性能也难以保证。而一些别墅、高档商品房小区与城区老旧住宅、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小区在管理、公共设施配备等方面存在的对比与差距,更值得关注。
另外,城市化程度更高的邻国日本,近年来已经对老龄化下的城市消防救援问题开展重点研究。这对我国快速向老龄化发展的一些大城市,一样是重大挑战。
火灾以外,内涝、地震、极端天气、传染病、大规模断电,等等,防范稍有不慎,都将成为大都市的“死穴”。
近年来,我国的“一案三制”(预案和法制、体制、机制)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实事求是讲,我国目前的公共安全工作中需要破解的问题太多。仍以消防救援为例,现场如何划分现场警戒区、救援后的现场恢复标准如何,都还没有权威的操作细则。
再比如近年来多有发生的生命线工程事故。有的地区地上建筑非常美观,地下管线则老旧失修,且相关基础资料缺失,一旦发生管线破裂,甚至连布局图都没有,给应急处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在一些国家,已经注意加强城市基础信息数据管理。比如,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若发生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基本在24小时内就能评估出灾情和死亡大体人数,形成灾情评估报告,这对于及时实施救援决策很有帮助。这项基础性工作看起来简单,却非常庞大,需对当地人口、地理信息、建筑资料等信息作长期的调查、统计和研究。
上述的应急“缺口”,对于我国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门来说是重大挑战。保障公共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今后,应逐步让应急部门承担政府风险管理职能,成为政府整体风险管理建设的领导核心,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同时,努力把应急管理部门打造成突发事件的“问题收集器”,进而系统性、有针对性地解决重大安全问题;把应急管理部门打造成风险管理的“经验分享平台”,把从公民个体到基层政府的风险管理的经验快速推广,并促进公众的参与。
换言之,应急管理的有效性,应建立在日常管理的有序性之上。加强风险管理才能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现象。
快速扩张的“先天病”
细察这类那类的“安全瓶颈”,有不少是由于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在大城市建设之初就落下的“先天病”。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基础建设来不及跟上。比如,地下管网建设缺乏系统性综合规划,是国内城市一个普遍倾向。在布局规划时,上下水、电力、电信、燃气、供暖等管理部门相互分隔,缺乏必要的信息共享和协调。
比如,城市中小学校、医院等部门建筑设施应提高抗震标准。由于前期资金投入较大,此前较长一段时间部分城市回避了该问题,对一些防震技术的推广也热情不高。
参与互动(0) | 【编辑:刘羡】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