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是否能和谐,关键在于能否尊重被拆迁人的利益,实现平等协商。公众的参与,不仅体现在拆迁环节,从最初的城市规划、公共利益的界定,到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的确定,要贯彻始终
记者23日获悉,新版拆迁条例草案经反复酝酿多次修改已较成熟,有望近期出台。有专家透露,“行政强拆”将被取消,明确了实施征收、补偿的唯一主体是政府。“与今年初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在拆迁补偿、公共利益界定、征收程序以及强制搬迁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11月24日《新京报》)
当前,几乎每天都可以听闻拆迁闹出的动静。最新一例报道是安徽池州村民因征地拆迁纠纷掀翻某口出狂言的领导的轿车。这种背景下,新拆迁和征收条例万众仰望,很多人寄望于以立法的形式彻底终结暴力拆迁。从北大5教授上书请求修法,到他们被有关部门请去征求意见,新条例的制定曾是开门立法和良性互动的典范。随后,相关立法却沉寂了很长时间,其中的一波三折,让人猜测背后巨大的阻力。甚至有人开始悲观,认为新拆迁条例会一直拖下去,直到强拆差不多“完成使命”为止。不过,最新传出的消息,有点峰回路转的感觉。据透露,新的征收条例有望近期出台,而且内容有很大突破,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新条例最受关注的亮点,是取消“行政强拆”,引入司法的力量制衡行政行为;同时,在拆迁补偿上更加人性化,提出“为公共利益作出牺牲的被拆迁户,所得补偿不低于市场价”的原则,并将为拆迁补偿提供多种选择。
不过,对于新条例,人们期待的同时也有疑虑。比如,取消“行政强拆”,也未必能够遏制强拆。按照旧的拆迁条例,强拆需要经过法院裁决,也可以由政府部门自主决定。不过,不少强拆行为,也经过了法院裁决,但因为未能协调好被拆迁户的利益,并未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拆迁。司法的制衡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很多时候,申请裁决只是走一个过场,为强拆披上合法的外衣。在联合执行强拆的队伍中,常常也可以看到法院的工作人员的身影。在拆迁力度较大的安徽芜湖,拆迁甚至也拆到了法院头上,有60多名法官因为遭遇强拆而向媒体求助。可见,如果被拆迁人的利益无法获得法律保障,强拆因不受约束而被滥用,执法者、司法者也可能变成受害者。
以征收条例代替旧的拆迁条例,无疑将从法律上为被拆迁人增加了一道屏障,有利于公民依法维权。不过,也不能寄望于新条例能包治百病,彻底终结强拆行为。参与法律修订和征求意见的专家认为,新条例的公布应该不会拖很久,只不过还要看最终多大程度上吸收了公众和专家的意见。从透露的内容看,固然有不少突破,但大部分原则,比如先补偿后拆迁、强拆要有经过法院裁定等,在已有的法律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也符合物权法的基本精神。但在行政强力主导的拆迁中,往往选择性适用法律,甚至有法不依,非法暴力强拆。
正常情况下,不管是“强拆”还是“顺拆”,都要经过利益双方平等的协商和博弈。无论是新条例的制定过程,还是具体的征收和拆迁行为,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尤其要让被拆迁人充分表达诉求。按照法律的自然公正原则,做出任何对当事人不利的决定,都要听取利益攸关者的意见,并给其为自己辩护的权利。目前,这一原则已经越来越多应用到我国的行政行为中,越来越多的听证、协商、征求意见等,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房屋被拆迁,当然是一件大事,关系到群众的重大切身利益,不管是出于公共利益还是商业目的,都会对被拆迁人权益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征得其同意,并给予合理的补偿。公众的参与,不仅体现在拆迁环节,从最初的城市规划、公共利益的界定,到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的确定,要贯彻始终。如果公众参与比较充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都将得到保障,即使存在极个别真正无理取闹的“钉子户”,也可以依法申请强拆,也不致引发大的社会矛盾和恶性事件。
在城镇化和大发展过程中,拆迁不可避免,但不是所有拆迁,前面都要加一个“强”字。拆迁是否能和谐,关键在于能否尊重被拆迁人的利益,实现平等协商。不理睬被拆迁人的诉求的强制拆迁,哪怕冠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却可能只是权力“为民做主”的臆想,或者本身就是利益中人。(丁永勋)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