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继往开来,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的基本遵循。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科学发展内生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着力于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得以实现的动力机制、体制保障和环境条件。
民生是民利之基、民意之系、民乐之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纲领性建议和指导性方针。“十二五”时期,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时期。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的最鲜明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时期,是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开端,是科学发展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全面实践,是科学发展观本质、价值和力量的深度证明。五年来,我国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正确把握和对待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篇章。五年来丰富、复杂、艰巨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特别是证明了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创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十一五”时期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我们进入“十二五”时期继往开来,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的基本遵循。
科学发展任重道远,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大有可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公共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只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努力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丰富发展道路,才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十一五”时期科学发展成效显著,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劳动力成本进入上升期等。这些问题既是科学发展新的压力,也是新的动力。“十二五”时期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和实践的要求。面临着新的矛盾,要解决新的问题,会遇到新的挑战,将促使科学发展的内涵更为丰富、要求更为深入、效果更为显著。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进一步坚定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以新的发展观念、发展视野和发展准则赋予发展以新的价值和内涵。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无论国内外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发展进程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动摇科学发展的目标、改变科学发展的追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不断解决实践创新的进展与理论创新的步伐还不完全适应的矛盾,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想力量、政策措施、实际能力、自觉行动;不断解决科学发展的实际进程与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矛盾,着力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不断解决执政集团的素质状况与执政目标的先进程度还不完全适应的矛盾,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解决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程度与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矛盾,汇聚起全体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解决体制机制创新的进展与科学发展的制度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的矛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指明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科学合理,从扩大投资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提高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生产和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在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的国情中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富裕安康的艰巨使命,面临着在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艰巨使命,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居民收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经济运行就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也难以长期保持。几年来,经历了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丰富实践,经历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我们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已成为全党共识。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外延型扩张模式难以为继。如果不能抓住“十二五”时期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今后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空间就会越来越小、道路就会越来越艰难。五中全会深刻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趋势,促进经济社会各种关系、各种因素、各种价值的统筹兼容,就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当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可能时,就必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任务。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为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新的道路、新的机制,从而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迈上新的台阶。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将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和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时不我待、加快步伐,又要渐进推进、持之以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目标和导向,并根据发展规律和进程确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步骤和机制。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表现为生产要素、经济结构、能源类型、增长动力的转变,也表现为分配体制、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生态环境的转变。贯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就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利益关系的整体变革,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推动发展转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