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80后”挑大梁遥控“嫦娥二号”(图)

2010年11月10日 14:36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于天一:遥控发令“金手指”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韩良斌:文质彬彬的测控调度员(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崔雁:闲不下来的长管主任设计师(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1月8日,月球虹湾局部影像图公布,嫦娥二号圆满完成此次探月任务。

  此次,“嫦娥”成功飞天,从研制生产到发射试验,五大系统,上千家单位,数万名参试人员,技术专家70后为主体,一线操作岗位80后挑大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有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1981年出生的于天一,负责给发送指令,引领着“嫦娥”奔月的星际旅程,被同事称赞为“金手指”; 年仅28岁的韩良斌,是嫦娥二号测控任务的总调度,在调度台一坐就得很长时间,“短则七八个小时,长则十四五个小时”;一头长发的崔雁为了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就像一名上紧了发条的马拉松运动员,一刻也闲不下来,开发出了稳定性高、可靠性强的遥控发令软件……

  青春是创新最好的燃料,他们为航天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成为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于天一:遥控发令“金手指”

  手指熟练地在键盘飞舞,一串指令被迅速注入计算机,几秒钟后显示屏上的嫦娥二号卫星悄悄扭动了身姿,沿着既定轨道向月球奔去。这个给“嫦娥”发送指令的人就是于天一。作为一个“80后”,30岁的于天一已经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遥控注入岗位的顶梁柱——遥控组组长。

  从他和同事指尖发出的指令,引领着“嫦娥”奔月的星际旅程。嫦娥二号卫星的每一次姿态调整、每一次变轨,星上科学仪器的每一次开机与状态设置,都是通过他们的遥控指令来完成的。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挥舞国旗的场面让很多人震撼不已,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于天一准确发送指令,控制飞船搭载的相机及时转变了视角,人们才享受到了这场视觉盛宴。多次任务期间发送的数千次直接指令和数据块无一差错,使于天一被同事们称赞为“金手指”。

  万事开头难。奔月途中第一次中途修正是于天一和同事们对嫦娥二号卫星进行的第一次轨道控制。当时,卫星发动机等一些关键部件还没有开启验证过。“可以说,第一次中途修正既是一次关键的轨道修正,确保嫦娥二号卫星能够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与月球邂逅,同时也是了解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机会。”于天一说。

  10月6日上午,嫦娥二号卫星第一次近月制动,毫无疑问是整个嫦娥二号飞控任务中最关键的轨道控制之一。

  “如果控制成功,嫦娥二号将成为我国第二颗月球卫星。反之,嫦娥二号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宇宙深处,再也回不来了。”于天一解释说。

  为了确保第一次近月制动的成功,于天一和同事们做了精心准备,并且提前7小时就进入了紧张有序的准备程序。他们发送的指令准确无误,卫星发动机准时开,准时关。随着一系列精确控制,嫦娥二号卫星在太空中完成了一次堪称完美的“刹车”。

  “嫦娥二号卫星的每一次轨道控制,对我们来说都像是一次战斗,需要我们凝神聚力,不能有丝毫马虎。几次轨道控制完成后,我们似乎都没有特别的兴奋,有的只是长舒一口气,然后投入后续的战斗。”于天一说。

  为了保证指令发送的准确性,于天一和他的同事要熟练把握卫星的整个技术状态,每一个操作过程中都要想好下一步。除了发送指令,于天一还要监控指令发送和执行后卫星的状态,无论指令发送成功还是失败,“对各种可能的异常情况都要有准备,能够确保整个控制过程都在掌控之中。”

  韩良斌:文质彬彬的测控调度员

  文质彬彬的韩良斌,是嫦娥二号测控任务的总调度。镇定自若的神态,有板有眼的言语,是年仅28岁的他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对于宁静,韩良斌这样解释:“嫦娥二号卫星任务顺利进行,依靠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技术,更体现了航天人日臻成熟的心理素质。” 这位28岁的调度员虽然此前参加过神六、神七任务和嫦娥一号飞控任务,但作为调度员主管负责大型任务,这还是第一次。

  作为嫦娥二号飞行控制的主调度员,韩良斌主要负责的任务是海上测量船(站)和测控中心测控信息的指挥调度,包括发射段、入轨段和关键重大弧段的调度指挥工作,“这里相当于神经中枢,所有信息都要报到这里来,信息和资源汇集到我们这里,各个岗位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你要是打开我的抽屉,就会看到全是金嗓子喉宝,还有斯达舒。”嫦娥二号的主调度员韩良斌说。金嗓子喉宝是为了保护他的嗓子,但吃多了又对胃不好,所以还配备有斯达舒。作为调度员,他们需要用嗓子发号施令,保护好嗓子也成为他们平时非常注意的问题。

  虽然需要保护好嗓子,但这并不是他最关注的,“我最关注的是几千条正常的遥控指令和各类应急预案都要熟记于心,出现异常情况怎么处置,如何第一时间下口令,如果出现异常而没在第一时间发号施令,最极端的情况就是任务失败。”

  用嗓子喊,这个看起来比较简单的工作也有其特别严格的要求,除了要正确,还要简洁,不能啰嗦半天才让相应的岗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因为卫星在天上飞,到什么高度有什么动作必须要做,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分秒不差地实行精密准确测控。

  调度台一分钟都离不开人。在任务准备阶段,韩良斌在座位上一坐就得很长时间,“短则七八个小时,长则十四五个小时,这都很正常。”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么坐着并不觉得累,但一旦有个间隙,就会感觉到身体处于非常疲劳的状态。“我现在这么年轻,都会感觉我这腰部有点不适。”

  崔雁:闲不下来的长管主任设计师

  如果说航天测控是舞台幕后的事业,那么对飞行的卫星实施长期管理则是幕后的幕后。出生于1981年的崔雁2002年大学毕业至今,已经从普通学员成长为现在的长管主任设计师,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八年。

  她至今仍清楚的记得,当2007年11月27日第一张月面图像公布、宣布嫦娥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时,北京飞控大厅里变成了沸腾的海洋,而此时,崔雁和她的同事们依然紧盯显示屏,随时记录着遥测数据,观察着卫星的一举一动,丝毫不敢放松。他们深知,测控嫦娥卫星的接力棒已正式交到了飞管室手中。在随后的400多个日夜里,他们有效应对3次月食、实施多次轨道维持,最终牵引嫦娥成功落月,为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嫦娥二号长期管理对测控精度和周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崔雁来说,开发专用长管遥控软件是一个不好啃的果子。遥控是连接卫星和地面的唯一纽带,将直接对卫星进行控制,这就要求遥控软件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卫星遥控指令多达数千条,注入数据种类多达几十种,遥控软件需要对上千条的指令和几十种的数据进行区分发送,所有的指令和数据都是通过手动发送的。

  为了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崔雁像一名马拉松运动员,开始了编制指令程序的攻坚战,又像一根上足的发条。那段时间,她脑子里根本装不下一丁点跟任务无关的东西。一个程序不知要反复修改多少次。从软件源码的修改,到任务状态的变化,从指令序列的核对到注入数据的检查,每一个模块,每一处细节她都不会放过。

  经过不懈的努力,崔雁开发出了稳定性高可靠性强的遥控发令软件,这套软件将计划发令与长期管理任务的特点结合起来,有效降低了长期管理任务的复杂性、繁琐性,使每天的控制变得简单而且可靠。圆满完成开发任务后,她一刻也没有休息,立刻投入到总体协调工作中去了。

  崔雁说,自己是天生闲不下来的人,就像南飞的大雁,一旦起飞就很少驻足,除非已经到达目的地。

  - 延伸阅读

  直击嫦娥二号探月全程

  ●10月1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托举嫦娥二号卫星直冲云霄。

  ●10月3日,嫦娥二号卫星首次进行X频段测控技术试验,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

  ●10月6日,嫦娥二号卫星顺利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成为我国第2颗绕月探测卫星。

  ●10月15日,嫦娥二号卫星星载6种有效载荷开机工作。

  ●10月26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二号卫星实施降轨控制,卫星成功进入15公里×100公里月球虹湾成像轨道。

  ●10月27日至29日,嫦娥二号卫星搭载的CCD相机为月球虹湾区拍照,图像分辨率达到1.3米。

  ●11月2日,嫦娥二号卫星顺利返回环月100公里×100公里长期运行轨道。

  ●11月8日,月球虹湾局部影像图公布,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杨冰 姜宁 沈晨)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