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名 新西兰(New Zealand)。
面 积 27.0534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400万平方公里。
人 口 436万(2010年4月)。其中,欧洲移民后裔占67.6%;毛利人占14.6%;亚裔占9.2%,其中华裔约为15万人,印度裔约为10万人;太平洋岛国裔占9.2%;其他占1.7%。官方语言为英语、毛利语。7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首 都 惠灵顿(Wellington),人口约38.6万(2009年)。平均气温夏季16℃左右,冬季8℃左右。
国家元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总督为女王代表,由总理提名,女王任命,任期5年。现任总督阿南德·萨特亚南德(Anand Satyanand),2006年8月就职。
重要节日 国庆日:2月6日,称 “威坦哲日”(Waitangi Day)。
简 况 位于太平洋西南部,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相距1600公里。由南岛、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南、北两岛由库克海峡相隔。全境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75%以上,平原狭小。河流短而湍急,航运不便,但水利资源丰富。北岛多火山和温泉,南岛多冰河与湖泊。南岛的库克峰海拔3754米,为全国最高峰。海岸线长6900公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夏季20℃左右,冬季1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1500毫米。
1350年起,毛利人在新西兰定居。1642年荷兰航海者在新西兰登陆。1769年至1777年,英国库克船长先后5次到新西兰。此后英国向新西兰大批移民并宣布占领。1840年2月6日,英国迫使毛利人族长签订《威坦哲条约》,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1907年独立,成为英国自治领,政治、经济、外交受英国控制。1947年成为主权国家,同时为英联邦成员。
中国同新西兰的关系
一、双边政治关系和重要互访
中国与新西兰自1972年12月22日建交后,双边关系发展顺利,两国领导人保持频繁互访与接触。
(一)中方访新的有:
1977年9月,乌兰夫副委员长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布伦德尔、代总理博伊斯、代议长伯奇和反对党领袖罗林。
1979年3月,陈慕华副总理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约克、总理马尔登、副总理博伊斯、反对党领袖罗林。
1980年5月,李先念副总理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理马尔登和贸工部长施耐德。
1982年11月底至12月初,朱学范副委员长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贝蒂、总理马尔登、议长哈里森以及工党领袖罗林和社会信用党领袖比瑟姆。
1985年4月,胡耀邦总书记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反对党领袖麦克莱、前总理马尔登。这是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首次访新。
1986年9月,万里副总理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副总理帕尔默、议长沃尔、反对党副领袖盖尔。
1987年,两国外交部建立副部长级政治磋商机制,磋商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
1988年8月,孙起孟副委员长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代总理帕尔默、国务部长亨特、外交部长马歇尔、协理外交部长怀尔德、反对党领袖博尔格和议长伯克等。11月,李鹏总理访新,同新西兰总理朗伊举行会谈,并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里夫斯和反对党领袖博尔格等。
1992年2月,朱镕基副总理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蒂泽德、总理博尔格、反对党副领袖克拉克,并同新西兰副总理兼对外关系和贸易部长麦金农举行会谈。
1993年11月,江泽民主席在出席西雅图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新西兰总理博尔格举行会晤。
1994年,田纪云副委员长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理博尔格和议长塔普塞尔。
1995年2月,国务委员陈俊生访新。6月,邹家华副总理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蒂泽德、议长塔帝塞尔、总理博尔格和副总理麦金农。10月,江泽民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期间与新西兰总理博尔格会晤。
1996年11月,李鹏总理在前往智利访问途中经停新西兰奥克兰。
1997年6月,朱镕基副总理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博伊斯、总理博尔格和外交贸易部长麦金农,并与副总理兼国库部长彼得斯举行会谈。11月,江泽民主席在温哥华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见新西兰总理博尔格。12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博伊斯、总理希普利、副总理兼国库部长彼得斯、外交贸易部长麦金农、反对党副领袖卡伦和前总理博尔格,出席希普利主持的庆祝中新建交25周年招待会,并发表演讲。
1998年6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理希普利、外交贸易部长麦金农、金融部长伯奇以及反对党领袖克拉克。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尉健行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博伊斯、总理希普利。11月,江泽民主席在出席吉隆坡第六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新西兰总理希普利会晤。
1999年9月,应新西兰总督博伊斯邀请,江泽民主席在参加奥克兰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后对新西兰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新。期间,江泽民主席分别与博伊斯总督、希普利总理举行会见与会谈。双方对中新建交二十七年来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以及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积极进展表示满意,并一致同意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中新关系。
2000年2月,周光召副委员长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议长亨特、总理克拉克、外长戈夫、研究和科技部长霍奇森和反对党领袖希普利,并出席亨特议长为其举行的欢迎午宴。3月,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曾庆红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外长戈夫、总检察长威尔逊、国家服务部长马拉德,并出席总检察长威尔逊举行的欢迎宴会。9月,李鹏委员长在出席纽约联合国千年议长大会期间会见新西兰议长亨特。
200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代总理安德顿、外长戈夫、毛利事务部长霍罗米亚、反对党副领袖英格利希等。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议长亨特、副总理安德顿、总检察长威尔逊、军控和裁军部长罗布森、反对党国家党副领袖索里等。
2002年3月,唐家璇外长访新,与新西兰外长戈夫会谈,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卡特赖特夫人、总理克拉克、议长亨特和议会新中友好小组成员。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副总理安德顿、农业和贸易谈判部长萨顿。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访新,会见新西兰议长亨特。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和议长亨特,并出席中新建交30周年庆祝活动。同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唐家璇外长和新西兰外交贸易部长戈夫就中新建交30周年互致贺电。李鹏委员长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新建交30周年庆祝招待会。
2003年3月,新西兰总督卡特赖特夫人分别致函江泽民主席和胡锦涛主席,感谢江主席多年来为中新关系发展所做贡献,祝贺胡主席当选。新西兰总理克拉克、议长亨特、外长戈夫等分别致信祝贺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曾庆红副主席、吴仪副总理、唐家璇国务委员和李肇星外长等就任现职。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卡特赖特夫人、总理克拉克、议长亨特和外长戈夫。8月,外交部副部长周文重在惠灵顿与新西兰外交贸易部秘书长默多克举行中新第14次外交部官员政治磋商。10月,应新西兰总督卡特赖特夫人邀请,胡锦涛主席对新西兰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与克拉克总理举行会谈,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督卡特赖特夫人、反对党领袖英格利希等。双方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地区及国际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两国领导人就深化中新全面合作关系达成共识,双方签署科技、领事、教育和肉类产品检疫等合作文件。10月,李肇星外长在东盟地区论坛和亚太经合组织双部长会议期间会见新西兰外长戈夫。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访问南美洲途中顺访新,会见新西兰议长亨特。
200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和国家服务部长马拉德等。7月,李肇星外长在出席东盟地区论坛会议期间会见新西兰外长戈夫。11月,胡锦涛主席在智利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新西兰总理克拉克会晤。同月,温家宝总理在老挝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期间与克拉克总理会晤。
2005年5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应邀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理克拉克、议长威尔逊、反对党领袖布拉什等。10月,李肇星外长致信祝贺彼得斯担任新西兰外长。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电贺威尔逊再次就任议长。同月,李肇星外长在出席釜山APEC会议期间会见新西兰外长彼得斯。12月,温家宝总理在马来西亚东亚峰会期间会见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同月,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在惠灵顿与新西兰外交贸易部秘书长默多克举行中新第16次外交部官员政治磋商。
2006年1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访新,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外长彼得斯、贸易部长戈夫等。4月,温家宝总理对新进行正式访问,与新西兰总理克拉克举行会谈,分别会见总督卡特赖特、反对党领袖布拉什等。双方就发展中新二十一世纪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关系达成共识,并签署司法、文化、教育和肉类产品检疫等合作文件。6月,外交部部长助理何亚非访新,与新西兰外交贸易部副秘书长麦康年和威廉姆斯举行磋商,并会见了新西兰外长彼得斯。7月,李肇星外长在吉隆坡出席第十三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期间会见新西兰外长彼得斯。8月,胡锦涛主席向新西兰总督萨特亚南德发去就任贺电。同月,中联部张志军副部长访新,会见新西兰工党领袖、总理克拉克、工党主席威廉姆斯、总书记史密斯以及国家党领袖布拉什和副领袖布朗利。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访新。同月,胡锦涛主席在越南河内出席APEC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与新西兰总理克拉克简短交谈。李肇星外长在出席APEC部长会议期间会见新西兰外长彼得斯。
参与互动(0) | 【编辑:刘羡】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