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三峡工程将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三峡蓄水具有复杂性,为谨慎起见,确定现在的175米是试验性蓄水。
他说,论证阶段三峡工程最高水位选择争议最大。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有许多事情需要检验,在初步设计批准时,留有余地。先设立初期蓄水位,观测泥沙淤积情况后,再定是否蓄至175米。尽管在2003年首次蓄水后做了系统的观测、分析和再评估论证,但是谨慎起见,还是确定现在的175米是试验性蓄水。
试验性蓄水到175米之后,需要观测试验的项目很多,主要是水库的泥沙淤积,枢纽各个建筑物和各类设备在高水位下的运行状况,水库两岸的边坡稳定,生态环保,以及水库的调度等。
2003年6月,三峡工程首次蓄水至135米。2006年5月,三峡大坝提前近一年全线建成,9月进行156米蓄水,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2009年三峡工程两次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但分别只蓄至172.8米、171.43米,未达到预期目标。
据介绍,175米蓄水位经过长期论证设计,只有蓄至175米,三峡工程发电、航道、防洪等各种功能和效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枢纽大坝、电站机组、库岸稳定、泥沙淤积等各方面才能得到设计运行条件的真实检验。
曹广晶说,根据多年监测数据及分析预测,计算结果均表明三峡175米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由于上游修建水库、退耕还林、河道挖沙量大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三峡水库来沙量明显减少。数据表明,三峡自蓄水以来,年平均入库泥沙量较初步设计值减少约60%。
就175米蓄水是否会诱发破坏性较大的地质灾害,曹广晶表示,三峡工程每一期蓄水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两岸边坡进行大规模勘察、规划和治理。世界上没有哪个水库,能做到像三峡这样,花费如此大的费用,进行如此规模的边坡治理。
几年的蓄水实践证明,地质灾害治理的成效显著,没有因为蓄水造成一人伤亡。前两年的蓄水都超过170米以上,边坡也经受了考验,预计蓄水175米发生较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小。
他说,三峡枢纽工程质量优良,尤其在第三阶段工程施工中,右岸大坝没有出现一条裂缝,创造了世界奇迹。前几次的蓄水验收显示,枢纽运行安全可靠。在这次175米蓄水期间,三峡枢纽各方面加密观察,监测数据显示,建筑物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均在设计范围内,工作性态正常,三峡工程质量能够经受住考验。
曹广晶说,三峡集团公司和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三峡蓄水对水陆生态的影响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对水质、物种进行监测和保护。及时对水库漂浮物进行清理,并做好环保化处理。环保部门的监测显示,蓄水以来长江干流的水质总体良好,没有出现恶化现象,仍属Ⅱ-Ⅲ类水质。在水生生态保护方面,建设了长江河口中华鲟、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白鳍豚江豚自然保护区等,取得显著成效。
至于蓄水对气候的影响,曹广晶指出,三峡水库是一个河道型狭长水库,并未形成一个水面辽阔的湖面,因此蓄水对环境气候的影响有限。根据环评报告,蓄水后,对水库周边一定区域内温度的影响不超过1.2摄氏度,而且夏天降低,冬天升高,应该更有利。(刘紫凌 冯国栋 廖君)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