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一五”成绩斐然
在讨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同时,五中全会也将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受访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方面,“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实现得较好,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社会保障水平有明显提高。
胡鞍钢说,在22个主要定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等15个指标属于“超额完成”或“提前完成”。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均GDP增幅高于预期。在“十一五”前期,中国抓住有利时机,取得较快经济增长。2006年~2009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7%,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7.5%,到2009年中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
由于这一时期中国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被控制在5‰左右,远低于规划8‰的年均增长率,这使人均GDP的增长率达到了10.2%,也大大高于6.6%的预期增长率。如果20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9%,而人口增长率仍然保持5‰,“十一五”期间的年均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将分别达到10.36%和9.82%,分别比预期目标高出2.87%和3.2%。
二是,公共服务、人民生活指标完成较好。在这一类指标中,约束性指标有2个,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预期性指标有6个: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视,这些指标大多完成得较好,尤其是两个约束性指标,目前已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在预期性指标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较好的经济增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已实现或接近实现预定目标。
在就业指标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因为控制标准相对较宽,目前看来能够实现。在成功解决世界1/5人口吃饭问题后,中国还在过去4年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就业。
三是,节能减排成绩突出。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节能从“九五”计划提出,环保从“十五”计划提出,但“十一五”规划把它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并将具体指标分解到各个地方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近些年,我国采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等一系列措施,尽管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有所反弹,但主要污染物的两个约束性指标基本能完成。经过努力,“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也能完成。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现在中国是能源效率提高最快和污染排放减少辐度最大的国家。单位GDP能耗和化学需氧量(COD)也有望在“十一五”末实现预定目标。中国所减少的能源消耗量将在6亿~7亿吨标准煤,折算下来二氧化碳的减排量在16亿吨左右。从国际上看,中国的节能减排成果令人瞩目。
全会实现“双向沟通”
根据《党章》,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叶笃初教授表示,中央全会通常的议程是听取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等等,这种体制自党诞生之初即从法规上得到确立。“从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这种中央全会领导制度日益趋于正常完备,步入成熟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列为全会的第一项议程,表明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的努力。屈指算来,这一工作制度至今践行了7个年头。“中央报告工作制度日趋巩固、完备、成熟。我们发现近几次报告,从思想内容到文字风格上都有显著进步,更显诚恳、严谨、务实,思想理论更具前瞻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显著增强”,叶笃初说。
近年来,随着党务公开、党内民主建设的推进,每年例规举行的中央全会,均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公开方式,在第一时间公布消息或发表文件,并通过网络等现代传播方式,接受广大党代表、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近几次全会工作报告也都以正式文书档案形式,在党的《重要文献选编》及授权书刊上公布,有的还做成电子书或网络版供国内外群众阅读、传播。
这些努力显著拉近了广大党员同中央领导的距离,拉近了社会各界包括媒体舆论同执政党的重大政治动向的距离。“这在我们党的漫长发展历史中,确有盛况空前之感”,叶笃初说。
“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社会性的日趋走近中央全会现象,成为新世纪当代中国政治的最新景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突出标志。”叶笃初说,人们越来越趋走近中央全会之日,亦即党和政府以主动姿态,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扩大民主、改善民主之时,这绝不是偶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党务公开,从封闭走向开放,而社会公众对执政党关注,从疏离到知悉,乃至接近和参与,这是势所必然。”
如果说是人们关注中央全会,何尝不是中央全会贴近人民,然而仅有一种党的主动,还不足以形成这种局面,同时需有人民的主动。“党的主动得益于明智,人民的主动得益于开化。二者结合互为因果、构成富有以人为本深意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加上不可或缺的媒体的中介及传播作用,从而形成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生态进化”。叶笃初说,所有这些,最终当然都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维护人民主体地位的执政理念的必然结果。
对于中央全会的关注,必然也就带动了对公众所在地方和部门工作的关切。受访专家认为,一个地方、部门的成熟的领导者,应当有意识地把这种趋势和现象作为宝贵资源去加以推进和强化,使自己处在更加主动的的地位,带领民主政治的健康前行。
自今年年初,中央各部门,地方从省、区、市到县领导,纷纷到第一线进行摸底调查、核实数据,特别是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意见,对人民至为关注的物价、住房、医疗、教育以及环境等突出实际问题着手“标本兼治”。
“其间频频发生的意外灾害,更促使人民要求愿望凸显出来,也使‘十二五’时期党和政府努力顺应人民期待的新要求凸显出来,这确是五中全会题中应有之义”,叶笃初认为。
7月2日,政治局会议为五中全会作重要准备之中已然宣布,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9月28日的政治局会议又对此再次加以强调。“事实表明,有关民主、民生内容的多少,同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是成正比例的。由此,再次证明人民是讲求实际的,党的决策也必须是求真务实,才能受到人民关注拥护”,叶笃初表示。□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参与互动(0) | 【编辑:邓永胜】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