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就是捐钱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慈善就是捐钱吗

2010年10月04日 10:37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问: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与“股神”巴菲特在中国举办“慈善晚宴”引发了媒体的持续关注。对于“巴比”此行,国内一些企业家予以积极响应,宣布将在适当的时候“裸捐”。但也有一些公众人物明确“拒捐”,理由是“光捐钱非真慈善,只有持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真正的慈善”。请问,究竟什么是慈善?慈善就是捐钱吗?

  ——解放牛网网友 杨涟

  答:慈善,最基本的词义是指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怜悯心和关爱心。今天,慈善的含义又有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首先,慈善是一种人道主义观念。大慈善家熊希龄说:“孔教言仁,又曰博施济众;耶教言博爱,又曰爱人如己;佛教言慈悲,又曰普度众生……无论为何教何学,无不以人道为重。”慈善的人道主义理念具体表现为尊重人、爱护人、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和善待人,等等。

  其次,慈善是一种扶弱济困行为。慈善是自愿帮助弱势群体的无私行为,没慈善行为就无慈善的存在。慈善还是一种资源分配方式。众所周知,社会资源主要有三种分配方式:一是以效率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分配方式;二是以公平原则为基础的政府分配方式;三是以自愿原则为基础的社会分配方式。慈善属于第三种分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非市场和非政府的分配模式。

  慈善含义的丰富性要求人们全面理解慈善,摒弃狭隘的慈善观。慈善行为的鲜明特征在于:一是自愿性,慈善行为不应是强制或半强制的勉强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或志愿行为。二是伦理性,慈善行为具有浓厚的道德寓意,要么以世俗伦理为精神动力,要么以宗教伦理为终极关怀。三是选择性,慈善行为的对象不是全体社会成员,而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的行为,强调的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四是无偿性,慈善行为是一种无偿的非营利行为,慈善接受方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成本。五是多样性,包括无偿捐款、无偿捐物和无偿服务等。

  衡量一种社会行为是否属于慈善行为,必须综合考虑上述五个特征。就此而言,捐钱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慈善行为。一方面,捐钱的动机和目的五花八门。有的为“名”,有的为“利”,有的为“权”,有的则为“洗钱”,只有以无私助人为宗旨的捐钱行为才是真慈善。另一方面,捐钱的心态各式各样。有的主动,有的被动;有的自愿,有的被迫;有的勉强而为,有的心甘情愿。其中,“劝捐”、“诱捐”和“逼捐”等行为都不是真慈善,只有自觉自愿的捐钱才是慈善行为。

  进一步讲,捐钱是慈善的一种形式,但慈善不仅仅只有捐钱这一条路,亦不能以捐款多少来衡量。同时,慈行善举也非仅限于富人群体。很多时候,普通人或邻里间的互助行为,并不亚于捐赠大笔财产,二者都值得赞赏。此外,慈善事业的发展,绝不能只盯着少数人的钱袋子,更需倚靠慈善文化的建设。只有让行善者快乐地行善,受赠者有尊严地接受,慈善行为和事业才能生生不息、世代延续。

  一般认为,慈善文化具有多重特性,民族性是其重要属性。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慈善文化难以完全“嫁接”。因此,在发展慈善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立足本民族的慈善传统,寻找自我发展与更新的有效途径。同时,反对慈善文化观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媚外主义”,不能一味地以西方为“标准”或“典范”。

  事实上,慈善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慈善事业先后经历了调整与改造时期、衰熄与停滞时期、复兴和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以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为契机,我国的慈善事业不断蓬勃壮大。不过,客观来说,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的局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慈善捐赠水平较低,占GDP的比重不到1%;慈善组织和机构刚刚起步,组织数量少,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弱,社会公信力不高;公民慈善观念落后,个人主动性慈善捐赠参与率较低;发展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等等。

  有鉴于此,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一要健全慈善法律制度,加快慈善捐赠、慈善组织监管和慈善信托法律制度的建设;二要完善慈善财税政策,进一步修改、调整和完善慈善组织和慈善捐赠人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优惠范围,提高优惠比例;三要推进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帮助慈善组织提高公信力和能力;四要推进慈善财务透明化,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确保慈善资金使用的合理化和公开化;五要加快慈善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毕天云)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