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来,河南电视台摄像记者吕建福利用私人时间,在河南各处拍摄了数千张公车私用、违规驾驶与停放的照片——景区里的市委市政府专用车、饭馆旁的医疗车、公园里的税务车,还有放学时候亮着警灯接孩子的警车,然后把视频放到互联网上去。因此被处理的公务员,就有几十个。“最烦他了。”卸任的某郑州市高官曾这样评价道。他的摄像机被摔坏过四五次;还接到过“杀你全家”的死亡威胁。(9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几十名公务员因此被处理,也说明他监督公车私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监督公车私用,不能靠记者业余时间一个人战斗。
公车私用,是百姓深恶痛绝的痼疾之一。不少地方出台了严禁公车私用的规定。比如,节假日封存公车,公车夜间召回,拍卖公车,给公车设立特殊标志,等等。但是,公车私用屡禁不止。由于监管机制不到位,规则制定者、执行者决心不大,官本位思想作怪,言而无信,内部监督措施并没能管住公车私用。
就拿不少地方给公车设立特殊标识来说吧。应该承认,将公车的用途行踪曝光于公众的视野之内,对公车使用者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让百姓知道公车被私用,而在于公车私用的责任与后果。如果问责不到位,处罚轻描淡写。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公车贴标识上路作用比较有限。
我认为,公车私用屡禁不止的重要的原因在于,公车所有者权力虚置。比如2008年当阳女市长范晓岚撞死儿童事件曝光以后,湖北宜昌、当阳两级政府就对领导干部用车做出明确规定,禁止公车私用,禁止领导干部驾车。结果当阳市政协副主席方家平又重蹈覆辙。如此看来,相关部门的禁令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公车消费一年高达4000多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以上。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公车私用,探讨公车改革,但是公车改革至今步履维艰。公车数量与配置严重超标,公车私用是不争的事实。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公务车每周少开一天。公车使用频率本应降低,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公车私用被吕建福逮个正着呢?
我们看到,公车私用,除了媒体曝光、舆论谴责以外,公务人员违规成本十分低廉。从一些地方封存公车的经验看,减少公车可满足工作需要。应该削减公车采购计划,引导公车改革潮流。同时,健全问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从约束财政支出,监督政府采购抓起,切实减少公车。公车买回来,再谈严禁公车私用,都是马后炮。(胡艺)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