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获悉,昆明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昆明市公职人员因公出国(境)、出省学习考察纪律规定》十条禁令,其中就因公出国(境)、因公出省均进行了明确限制,规定凡因公出国(境)学习考察者,须于回国20天内向市外国专家局或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外侨办提交内容丰富、详实并不少于3000字的出访报告。(9月23日《成都日报》)
昆明市继中纪委、监察部要求严管公款出国(境)旅游之后,发布公款出国十条禁令,规定官员因公出国须写3千字以上出访报告,这或多或少体现了相关部门回应民意呼声,监管干部“三公”消费腐败行为的姿态,值得肯定。笔者相信,“十条禁令”对公款旅游者多少会起点阻碍作用,但是写出访报告的威慑作用到底有多大呢?要知道官员在网上复制粘贴他人的出访经历,或者请秘书捉刀代劳并非什么难事。如果没有配套问责机制跟进,区区3000字的出访报告也未必难得住久经公款出国旅游考验的官员。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地方的公款旅游仍然方兴未艾。原因主要有两个:与当前公款旅游大气候有关;目前的政策措施没有打到公款旅游的七寸。就拿此前曝光的吉林省原煤炭工业局9次组织出国公款旅游来说,如果他们不是未经批准持因私护照公款出国,如果他们不是花钱购买邀请函,如果他们抄袭的考察报告稍作修改、“润色”,就不会被曝光,更不会被查处。就算被查处,也是象征性的隔靴搔痒。就算有些公款旅游者被免职,也闪电复出了。比如,广州海事法院原院长罗国华因公款旅游被曝光,不出两月当选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山东省滨州市工商局局长邵立勇,在地震全国哀悼日期间,在武夷山等地赴宴、游玩。邵立勇被免职不久就被任命为威海市工商局负责人。违规成本如此低廉,如何勒住公款旅游的缰绳?
勒住公款旅游的缰绳,有许多事情可做。比如,对公款出国不仅要让组织知情,而且要实行公示制,接受社会监督。比如,限制出访审批权。对公款考察严格控制、层层把关,杜绝没有实际内容但“师出有名”的假考察;再比如,紧缩财政预算,扎紧公共钱袋。把公款考察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
更为重要的是,制度的威力来自于其强大的执行力。各级纪检部门要升帐理事,让规定通上高压电。动员群众参与公款旅游监督,并认真受理举报,谁触及公款旅游高压线,就要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处罚,从法律、纪律、经济多个层面让公款旅游者得不偿失。让公务人员出于高昂的违法违纪成本,对公款旅游有所顾忌。(叶祝颐)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歆】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