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16日),记者从社科院了解到,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和西安市人口计生委联合课题组的《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发展研究》顺利通过评审,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发展指明了方向。预计到2020年,西安主城区人口将达到100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0%。
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把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人口发展是西安建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和目标,现在西安市区县人口总和为837.52万人(2008年)。西咸两市主城区人口仅约645万。也就是说,10年内,在继续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西安城区人口大约需要翻番。
未来,主城区“人口倍增计划”的实现将主要依赖西咸合并、就地转移和吸引暂住人口、流动人口的方式实现人口翻番的目标。
另外,优化人口结构直接关系到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城市化进程,有效调整人口的年龄、性别、城乡和地域分布结构,才能真正实现人口结构的合理化。人口结构的自然优化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西安市人口结构的优化要通过有计划地吸收外来年轻优质人口而达到,因而优化人口结构是一个与数量扩张同步的过程。在人口素质方面,重点在于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教育素质和文明素质,实现科技创新和增强人力资本。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发展研究》指出,西安将采取以下几种途径实现10年人口翻番:
加快实现西咸行政区划合并
一要尽快实现行政融合。二要尽快实现空间融合。在不涉及行政区划的情况下,以泾渭新区和沣渭新区两个城市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开发西咸共建区,形成大西安新的产业集聚区和人口集中区,把两市实质性连接在一起。三是尽快实现公共服务体系融合。建议由两市公交系统按照股份制方式合资设立专门公交公司,并由省级财政和西安、咸阳两市财政共同出资给予适当补贴,向市民提供便捷、价廉的跨区公交,率先从交通方面实现两市实质融合。建议由省政府协调,尽快实现两市间金融机构、邮政机构、物流机构同城化业务对接。四是尽快建立人口发展协作机制。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首先,变“事前准入制”为“事后登记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外来人口向西安集聚,推进外来人口本地化、常住化进程。其次,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合理流动。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划分,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一是在管理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建立健全部门协调、齐抓共管机制,确保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到实处。要从制度上确保流动人口享受到同常住人口一样的计划生育免费服务,落实医保、工伤、养老和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措施。同时,要加强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培训,开展社会规范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认同感。=适度发挥流动人口中的血缘、地缘关系和热心人士作用,在本地党组织、人口计生管理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指导下,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等自治组织,发挥流动人口自我宣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
建设宜居城市
以新区建设和老城再造为空间扩张重点,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道路,合理安排市民必需的教育、医疗、交通、绿化、休闲等必要的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居住和生活质量,大力改善城市综合交通,充分利用西安城市房价相对较低的优势以及城中村改造的契机,加快建设一批适宜外地迁入人口居住的住宅小区和专门供西安紧缺技能人才居住的廉租房屋(人才公寓),降低外地人口迁入西安的生活成本。
围绕主导产业带动人口聚集
积极培育重点产业,推动各区域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主体,加快西安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实现经济国际化,进而实现人口国际化。西安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有较广阔的提升空间。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容纳量上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按等量投资计算,第三产业所容纳的劳动力要比第二产业多2至3倍。同时有助于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宜居宜业程度。
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
要充分创造各种条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985高校、211高校大幅扩大招收国外留学生。可考虑在沣渭新区建设高规格的国际教育园区,形成国内最集中的“外国留学生城”。
打造“健康之都”
充分利用已有的高素质的医疗人才资源,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西部一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健康之都”,将西安建成国内重要的、西部首屈一指的医疗服务中心。
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是完善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服务档次,营造舒适、良好的旅游环境。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一定要利用旅游这一特殊资源,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进入西安观光消费,如此便可推动流动人口规模增加,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强化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和扶持,稳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政府、集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机构,提高老年人口社会福利水平,保障困难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加强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支持力度。关注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健全空巢家庭老人的帮扶服务机制。发展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建立人口安全评价机制,动态监控人口发展,作好危机防范和应对。(记者 马广浩)
参与互动(0) | 【编辑:姚培硕】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