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营村”到“野战兵营”,反恐勇士待命出击
距阿拉木图市约200公里的马特布拉克诸兵种合成训练场,是哈萨克斯坦面积最大、功能最齐的训练场。演习场正面宽40公里,纵深40公里,总面积近11.5万公顷,主要用于实兵战术演练、旅规模战术演习、实弹训练、各种装备训练打靶,适应各种类型武器实弹射击,可一次性容纳两个诸兵种合成旅同时参演。
这里曾是当年苏军的重要训练基地。近年来,随着哈萨克斯坦武装力量的转型发展,这个基地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改造。2008年,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曾在此举行“协作-2008”联合军事演习,2009年,哈俄两国还在这里举行了“空军-2009”首长司令部演习。
在以前历次“和平使命”演习中,各方参演官兵驻训的营地都称为“野营村”,而这一次随着演习更加实战化,“野营村”也成为了“野战兵营”。
从“野营村”到“野战兵营”,名称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演习理念和内涵的变化。
一般来讲,“野营村”是为了临时性训练的需要而开设的临时驻地,主要提供驻训官兵的饮食和住宿生活保障;而“野战兵营”,则是为了某项作战任务的需求而开设的营地,不仅仅提供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具备作战的决策、指挥、辅助等功能。
在野战兵营,记者看到,仅仅帐篷的种类就有6种之多,包括配备各种通讯和指挥设施的指挥帐篷,提供官兵住所的宿舍帐篷,提供官兵就餐设施的餐厅帐篷,供官兵文化娱乐的文化专用帐篷,用于洗澡和储藏食品等用途的保障帐篷以及储存弹药用的弹药帐篷。
记者走进一顶班用住宿帐篷,尽管外面烈日当空,但由于帐篷透气性良好,里面并不觉得特别闷热。
帐篷里,床架、卧具、野战桌椅、软体便携式脸盆、软体储水罐等设施一应俱全,4张床摆放在帐篷中并不显得拥挤。“我曾经住过四五种帐篷,这次住得最舒适。”中方参演陆军战斗群一名士官告诉记者,“由于采用了新型材料,帐篷整体重量只有40多公斤,和以前的棉质帐篷相比,不仅更加轻便易于携带,还具备隔热、保温、防水、防潮等多种功能。”
野战兵营中,五国参演部队分为不同的区域,按照哈、中、吉、俄、塔的顺序一字排开,营区门口飘扬着各自国家的国旗。
在中方营门口两侧,“加强反恐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营区内,2台冷藏车、4台炊事车和2台主食加工车能保障官兵一日三餐吃上可口饭食。中方自备的1台淋浴车和哈方提供的3个淋浴帐篷保障官兵能够洗上热水澡。野战俱乐部帐篷内,存有上千册图书,配设卡拉OK、乒乓球、台球和中国军棋、国际围棋等文体器材。民族文化屋与野战俱乐部并排,通过图文说明和实物,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其他国家军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功能齐全、面积达4120平方米的野战军营,是中方第一梯队官兵抵达后,在一夜之间搭建完成的。
记者在野战兵营感受到,与各国参演官兵一样,中方官兵对演习充满了期待。
张晓伟是一名入伍刚满一年的大学生新兵,主要负责装甲车故障排除和保养维护。“参加此次军演能开阔我的视野,让我零距离了解外国军人生活和先进的训练方法。”张晓伟相信此次演习经历将在他的军旅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毕业于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的排长陈国强,在演习中担任装甲指挥车操作手。“我们部队正从摩托化部队向机械化步兵师转变,对于新装备的装甲车,官兵都是刚刚接触。”他说,能否熟练操作新装备是他在准备参加此次演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为此,他和战友们放弃了大量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训练。
陈国强拿出笔记本,给记者读了他在军列上写的一首小诗:“磨砺已半载,宝锋呼欲出。待到联演日,千军猛于虎。” (新华社记者 李宣良 岳连国)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歆】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