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道路深圳走不下去
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是特区转型的“阵痛”之一。深圳的发展起步晚,速度快,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产生如此巨大的经济总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但就发展方式而言,深圳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靠土地、劳动力要素、外来加工型经济贸易的方式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
如果说,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全国其他城市也存在转型的问题,但他们还能再走一段,而深圳已经无法走下去。深圳发展快、发展早,也最先碰到问题。深圳党代会已经提出,要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走出一条新路,这就是科学发展。
深圳是经济活跃的移民城市,这样一个在30年内膨胀起来的城市,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牵涉到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能够在新型社会中,更早建立起公民社会,建立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更为协调的现代化社会,需要在社会管理方面有创新的工作思路和手段,这是当前思考最多的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在深入调研,并以国际先进城市为目标。
王荣感谢
媒体关注特区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刘海陵向王荣书记介绍了《羊城晚报》对深圳特区30周年报道的情况。《羊城晚报》策划了“今天”、“三十年三十人”等大型专栏,还策划了“新起点”特刊,并于8月25日推出两个整版的深度报道《特区启示录》。
王荣对媒体的关注表示感谢。王荣说,感谢新闻界的朋友对深圳特区多年来的关心。媒体一同参与了特区的改革开放事业。深圳特区30年的历程,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一点点的思想火花汇成思想成果,与媒体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在30周年之际,深圳经济特区备受关注,也首先是媒体的功劳。
王荣答问录
今日特区
特在“可以干”
问:改革开放32年的进程中,国家赋予深圳特区的特殊政策逐渐消失了,特区的经验逐渐被复制了。今天的特区还特吗?如果特,特在哪里?
答: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深圳的讲话已经做出了回答,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特区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首善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我理解,这就意味着特区一定会特下去。
如果把特区仅仅理解成优惠政策的特区,其实特区早已“死亡”了。国家赋予特区的优惠政策,在特区30年的历程中,也就不过十年的时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特区的优惠政策已经通过开放城市和各种开发区,在各地普遍使用。但是深圳发展了30年,并没有停留在优惠政策上。深圳承担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任务也并不全部取决于优惠政策。不是给了优惠政策,深圳才搞改革,才实行开放,才具备了改革的条件。
我认为,特区最大的优惠政策就是“你可以干”,这也是深圳特区取得成功,为国家做出了了不起贡献的最重要条件,这个条件现在不但没有取消,中央还进一步强化。特区能否继续承担起先行先试的重任,能否做到先行先试,这确实是30年后,我们能否保证特区特下去的重要方面。过去30年,国家从外部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则要勇于承担这一责任,如果不能勇于承担,那么特区的特,先行先试的任务,其他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区域都有条件去完成。
深圳要当
创新“国家队”
问:深圳下一步发展目标,如何实现?
答:深圳现在已经提出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化先进城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以下几方面付诸新的发展内容。
第一,要继续承担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任,为科学发展的目标实现创出一条新路。深圳特区在新的起点上,还要敢闯敢试、破旧立新,在建立新型战略产业体系上下功夫,走出更好的路径。深圳在前30年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区域性金融、物流、商贸、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为顺应科技和经济发展新趋势,寻找切合深圳资源发展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圳又明确了五大领域:新能源、互联网、生物科技、新材料、创意文化。预计到2015年,可以实现超万亿的产业规模。到那个时候,新兴战略性产业,加上目前的支柱产业,可以占到经济总量的80%以上,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不仅实现了规模的巨大增长,更实现了经济结构和层次的巨大提升。
第二,让深圳成为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国家队。前30年中,深圳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下一个30年,深圳要在核心技术领域,在国家自主创新领域扮演更重要角色,再发展几家类似华为的跨国企业。
第三,在先进城市建设方面,打造一个更为融入全球的城市,深圳会更早、更多地营造符合国际惯例、规定的规则,使国际化城市的功能更突出。
第四,在深港合作方面实现更紧密合作,寻求更大突破,在珠三角乃至更大范围,通过深港一体化合作,为改革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羊城晚报记者 周敏 金璐
参与互动(0) | 【编辑:邓永胜】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