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联委员:出位炒作不是青年成才捷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全国青联委员:出位炒作不是青年成才捷径

2010年08月26日 08: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唐骏“学历门”事件,张悟本事件,高校学术论文抄袭问题,相亲节目出现拜金女现象……正在召开的全国青联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这些受到青年人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也引起了全国青联委员的关注,委员们纷纷针对此类反应社会浮躁现象的话题展开讨论。

  舆论导向不能“把青年人往火炕里引”

  全国青联委员、词作家、策划人王平久对于目前社会上那些借助打“口水战”炒作出名的低级手段尤其不屑,“很多人靠骂别人出名,不管这种出名是好名声、坏名声,他只要出名就好,哪怕是诋毁别人声誉也好。”

  毕业于普通军校的他对于学历造假的现象感到不解,“一个人有没有本事不是靠学历、文凭来看的,而是靠真才实学。做假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他指出,当下社会表现出的种种浮躁现象,一定程度上与个别媒体的错误引导有关,“有些媒体喜欢看你吵,不管你讲的是不是事实,不管当事人有没有受到伤害,它报道了再说。要知道,有的年轻人可能原来觉得拜金不好、做假不好,但看了你的节目、你的报道会觉得原来大家都这样拜金,进而会认同这种做法。”

  曾经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他坦言,媒体的错误引导,有时就等于“把青年人往火坑里引”。

  全国青联委员、首都青年编辑记者协会秘书长史斌对王平久的观点表示赞同,“媒体首先应当克服自身的浮躁。”

  史斌说,一些完全市场化的媒体,尤其是地方性电视台,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开始片面追求收视率,盲目迎合受众趣味,正在逐步丧失媒体社会责任感和弱化舆论引导职能,“从前些年有的地方媒体制造假新闻开始,到近年来媒体缔造选秀节目、相亲节目一夜走红的神话,给本来已经很严重的社会浮躁问题推波助澜。”

  在全国青联会场上,史斌结识了很多在各行各业成就卓越、勤劳致富的有为青年,他说:“媒体应该多从正面引导,推出那些心态平和、努力奋斗的青年典型,应该创新各种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年养成平和心态。”

  创业、研究,无捷径可循

  林东,全国青联委员、杭州绿盛集团董事长、杭州市大学生创业联盟主席、浙江省侨联副主席,曾受邀登上欧洲管理学院讲堂、事迹登上英文《Forbes》杂志。

  一连串光鲜抬头的背后,这个年仅36岁的青年企业家也曾有过一段年少轻狂的创业经历。

  “年轻人浮躁不是坏事,我小时候也这样,渴望成功,而且渴望很大的成功。”林东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他觉得年轻人表现浮躁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走在正路上,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能带去良性的影响。”

  但是,创业必须脚踏实地,没有捷径可循。在创业过程中的急于求成,曾一度让林东吃尽苦头,“那时20岁刚出头,业界流行一种‘广告+产品=成功’的说法,我想着赚大钱,就上电视台猛投广告,最后亏了70多万,赔了家里的钱不算,还负债40多万。”

  创业10余年来,他始终坚持做实业,“年轻人多少都会有些浮躁、急于求成的心态,创业时期有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会有失败,没关系,但必须走在正路上,才能走得远。”

  在全国青联社会科学界别,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张冠梓针对学术界的浮夸风气做出呼吁,“青联委员应该独善其身,带头做榜样,引起全社会对这类问题的关注。”

  张冠梓说,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研究界存在着一股“剪刀+浆糊”的不正风气,“青年学生,甚至有的教师求捷径,抄袭,甚至作假。这背离了学术研究的初衷,败坏了学风、社风、教风。”

  他建议高校在职称评级、学位授予、课题评审等制度设计上下功夫,重质量、不重数量,重真实、不重抄袭,从源头上治理学术环境,“学术研究走不了捷径,坑蒙拐骗、作假抄袭最终只会毁了自己的名声。”

  奢华拜金,于成功无益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年轻人每个月挣三五千元,花起钱来还不把一千两千当回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和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很看不惯目前社会上一些年轻人奢华拜金的行为,“赚了钱不是去想怎么拓展自己的事业,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而是去买一些动辄上万元的奢侈品,这样怎么会成功!”

  如今身家数亿的俞学文出身农村,身上不佩戴任何昂贵的首饰、名表,服装全部选用普通品牌,从不讲究。他每年都会带着年仅12岁的儿子回老家体验农村的生活,忆苦思甜。在他看来,当下部分年轻人产生拜金倾向的成因有3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父母老是教孩子享受,独生子女一点苦都吃不得,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学校则看重应试教育,而轻视素质教育;社会上来自西方的、不符合我国国情的物质享受观念泛滥,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得不到弘扬。”

  他曾见过去日本考察学习的青年,一掷二、三十万元购买各种奢侈品,“我当场就说他们了,这二三十万如果在我国西部地区,能资助不少贫困学生上大学呢!为什么要把大把的钱花在国外?”

  作为全国第十届、第十一届两届青联委员,俞学文本人从来不买奢侈品,在餐厅聚餐吃不完的食物也坚持打包,“给公司里上千名员工,还有基地10来万茶农朋友做个榜样,勤俭节约、脚踏实地才是成功之道。”

  “我宁可把钱省下来,去帮助困难家庭也好,资助贫困山区儿童也好,给企业团总支搞活动也好,让员工出去学习、考察也好。购买奢侈品,过上奢华的生活不算是什么人生理想,对事业发展一点帮助也没有。” 本报记者 王烨捷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