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这归功于邓小平,老深圳们对邓小平的感激之心,真的是……”何老停顿了一下,回忆起当年邓小平去世时民众自发前往献花的情景,他说:“明天应该要去给邓小平献花。”
特区生日 市民抚今追昔
80年代“老深圳”:
城市两年一变
深圳市博物馆的退休干部莫小培是1988年来深圳,“当时深圳市区以老街为中心,西边基本上就是到上海宾馆了。当时华侨城开发了一部分,南山除了蛇口基本上是刚刚开始,大部分是农村。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从市区到南山,路不是笔直的,还要绕来绕去,有上坡下坡。如果是下雨天,要花两个多小时。”
不过他看到了深圳的前景,“1984年我来的时候,当时的上步区还在开发建设,而1988年再来时,已经大变样了。当时人很少,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青春和活力。”莫小培告诉记者,当时有才能的基本上都有用武之地,不像内地在一个单位基本上都是钉死了,在深圳的机会很多。而他本人也是来深圳后,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博物馆工作,开始研究特区的历史,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并一直干到退休。而深圳城市面貌也是日新月异,“基本上两年都是一个大的变化。”
他说,一直在家里关注深圳纪念特区30年的相关活动,“我们在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时,更要关注以后的50年、60年,要给后代留下宝贵的环境空间。”
上世纪90年代“中年深圳”:
生活更方便环境需改善
叶姐是广州人,她上世纪90年代买房后,就选择定居深圳。“当时她在东门附近买的楼盘叫售8000多元,而她的工资才3000多元。”叶姐说,上世纪90年代末的深圳已经相当漂亮了,绿化很不错,“福田当时还很荒凉,跟罗湖没得比。”后来,沃尔玛超市进驻深圳,叶姐也不用再去拥挤的东门菜市场,“超市等便民场所越来越多,各样的商品更丰富了。KTV等都有很多种选择”。嫁给港人的叶姐也能感受到深港之间距离的拉近,现在去香港越来越方便。
不过叶姐还是有点怀念上世纪90年代的罗湖,“那个时候人还不是很多,但是都很高层次,整个区街面都很整洁。现在交通比以前拥挤多了,灰霾天也多了,深圳河也没有以前洁净。”叶姐说,希望城市变得更美丽些。
她告诉记者,特区30年,自己想登上地王大厦的63层远眺深圳全景,可以想想以前年轻的时候,挺好的。
2000年后“新深圳”:
发展更均衡 房价留不住人
30岁的刘琳是在2005年计算机硕士毕业后来到深圳工作。在深圳的5年里,她遇见了自己的另一半,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车房都有了。她最大的感受是,各区的分布资源平衡了很多,“以前逛街都要去华强北,现在海岸城等各类的商场都陆续建起来了,地铁也通到科技园”。不过,她也觉得这几年,深圳的交通更堵了,而房价也更高,“我有很多读博士的同学尤其考虑到房价问题,均选择了去江浙或留在武汉,人才流失会使得这个城市发展丧失后劲。”
参与互动(0) | 【编辑: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