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通过人民网发表致网友公开信,并就留言板上群众呼声较多的改善工资收入问题进行回应。他在信中透露,新疆将研究建立定期回复网友建言机制。
此前的8月17日,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表示,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就加强人民网等重要网站网友留言办理工作下发通知,把这项工作纳入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新近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政府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等各项指标综合得分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长了近25%。一年来,地方党政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稳步提高。
2010年,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开始重视网络舆情。各地党政机关加大了舆论引导和应对的学习研究,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局长任贤良出版《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一书,客观分析政府在历次突发事件中采取的宣传策略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江苏南京率先提出“政府新闻学”的概念,教党政干部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媒体;宁夏和青海也都先后主办网络舆论方面的学习讲座。
网上官民互动的良性局面正在形成的同时,诸多有关“网络问政”的新课题仍有待破解。
论坛留言、微博成为政府“触网”的重要途径
“我于今年3月被确诊为白血病。由于家境贫寒,面临巨资的医药费和治疗费全家束手无策。”6月6日,网友王鹏俊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给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留言这样写道,“特写此信向您求助,恳求书记救救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
6月11日,陆浩在网友留言的打印稿上写下批示,请定西市市长许尔锋“采取大病救助或社会捐助办法帮助解决现实困难,亦请省慈善总会给予帮助”。 7月3日,定西市留言公布了救助王鹏俊的方案。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指出,留言、跟帖和评论成为Web2.0时代的主要特色之一。网络留言和评论也成为党政机关了解民情、听取民意、集中民智的新形式。
事实确是如此。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触网”,现身论坛、博客。2009年,有15位正省部级以上领导来到人民网社区做在线访谈,回答网民关注的问题。
6月3日上午,广州市发生枪击事件,民警与持枪的犯罪嫌疑人对峙,并于当晚8时许,将犯罪嫌疑人击毙。广州市公安局的微博“广州公安”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第一时间发布了公安机关权威的准确消息。当天,25万余人在新浪微博上关注了这个话题,位居当日新浪话题榜首位。
2010年以来,微博成为政府上网一个全新的重要途径。继湖南桃源县和云南省之后,广东全省各地市公安机关相继开通政府微博客,使广东公安机关具备了迅速快捷地与网民交流、互动的能力。7月,北京公安系统的微博上线运行。此外,哈尔滨旅游局、大连市公安局、成都等地一些部门今年以来都开通了微博。
“警方博客、微博等互动交流平台的设立,可以让警民双方通过现代新媒体手段,达到政令通达与民意反馈的即时汇通,更好促进警民关系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
政府上网要重在解决实际问题
广东省公安厅及21个地级市公安局全部开通公安微博,是全国第一家公安微博群,已经汇聚了众多“粉丝”。但是,先行者也遇到了问题,比如有的地市准备不充分,出现害怕甚至限制部分评论功能的现象。
据了解,广东省公安厅正在训练微博值班民警“说话有街坊味”。有街坊味也就是有人情味,而不是官话与套话。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如果政府无视网上交流方式,不懂网络语言,把机关工作的那一套话语体系搬到网上,不仅无助于政府上网,提高政府亲民形象和进行网络问政与执政,反而会引起网民反感,感觉被敷衍,起到负面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剑涛认为,“政府上网并不是一种政治秀,它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且应该通过一种成本较低、速度较快、效果较好的解决渠道。只有真正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达到政府上网的目的。而Web2.0因为具有众多平台与功能,使得问题解决的渠道变得更为畅通,因此,政府上网要重结果是Web2.0时代的重要诉求”。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很多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群体性事件,当事人和围观民众的诉求都是地区性、行业性利益问题。各级领导应该把带有某种政治诉求的问题化解为地区性问题、行业性问题,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而网络这种低门槛、无边界,即时性、互动性强的平台,恰好为政府分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条极佳的途径。Web2.0时代的政府上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拔掉一个个雷管,平复社会暗礁的过程。
云南曾在处理陆良县发生的一起在建煤矿与当地村民因施工引发的纠纷时,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不得随意给群众乱扣“刁民”、“恶势力”等帽子,禁用、慎用“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别有用心”、“一小撮”等形容词。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说,给群众乱扣帽子、乱贴标签的话语方式,不仅新闻媒体要坚决摒弃,也需要从文件、会议、报告、讲话等官方话语体系中努力清除。
制度确保“说了不白说”
“仅靠领导个人的一腔热情,留言板能热多久?”不少人民网网友在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时也表达着自己的担忧。
去年4月10日,安徽省委办公厅下发一份《人民网网友给省委书记留言办理工作暂行规定》,对网民留言的办理主体、办理时限均做出明确限定;对网民反映的问题不及时认真解决,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在安徽,“网络问政”目前已经具备某种“制度意义”上的架构。安徽各地的网络问政平台陆续建立。在安徽省新闻门户网站“中安在线”上,网络问政平台平均每天接纳20多条问题留言,每个问题的回复状态和回复留言均会在平台上得以清晰地反映。在安徽宿州,“网络发言人”制度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市民的建议和要求在3个小时内进行回应,3个工作日之内必须作出答复。
如何让“网络问政”走得更远?制度化无疑是最好出路。专家认为,在网络问政中,政府无疑是主导,而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让网络问政制度化,促其走上常态化,应该将网络问政机制纳入政府工作条例,真正用成文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网络问政的健康运行。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山西、安徽、河南、天津、四川、吉林、云南、广东等11个省市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解决网友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回复办理网络留言的固定工作机制。
2009年6月29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召开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从“网上听政”向“施政实招”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交办会”迄今已办四次,前几次的问题均已督办完毕。广东省委有关方面表示,这样的“交办会”今后将固定下来,每年开两次,同时考虑将办理情况通过网络媒体与网友及时沟通。
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形成网络问政与网络新闻发言人并存的网上政府信息发布与民意表达的新格局。网络互动在当地已形成良性局面。(汪冬莲)
参与互动(0) | 【编辑: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