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是“摇火车”
在深圳调研中,本刊记者听到了一个改革早年的故事:袁庚在蛇口大刀阔斧地改革,引起了当时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的关注,经过研究决定建议提拔其为广东省副省长兼深圳市长,得到了中组部批准。袁庚闻讯火速赴京,恳请中组部撤销决定。中组部负责人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袁庚又火速赶回广州,找到任仲夷,提出自己的请求,希望继续在蛇口搞改革开放试验。任仲夷答应了他。
一位中国改革研究人士感慨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像袁庚这样的干部,现在不能说没有,但越来越稀有。”他分析说,改革初年,任仲夷、吴南生、梁湘和李灏等深圳改革的推动者们,一是年龄较大、党内资历深、保持着革命家的心态;二是时代使命和危机意识强,想干事业,私欲很少,“加上当时改革环境一穷二白,所以能够放手一搏。”
“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发展市场经济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坛坛罐罐多了,顾虑就多了,胆子就小了,人的自利性也就充分释放了出来。”他认为,现在不少官员把公务员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在缺乏健全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下,甚至一些官员肆无忌惮地利用手中的权力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一切影响其利益的改革都抱以抵触。
据他观察,目前深圳官员群体中存在着一个现象:越年轻的干部越不想改革,越年轻的干部越想经常调动,“因为搞改革,就有争议;有争议,就成为了争议干部,就会从官场出局。太太平平当官,最保险。”
因此,在这位研究人士看来,深圳推行的一些改革已经变成了“摇火车”,“火车实际没有开,但是让火车摇起来,让车里的人感觉到火车似乎是开了。”
“应该看到,深圳在制度变革上的速度在放慢,改革动力在减弱,逐渐失去了21世纪之前那种锋芒毕露、脱颖而出的改革锐气。”唐惠建研究的结论是,深圳的市场经济体制远远没有发展到完善和成熟的程度,经济转轨和制度变迁并未完成,甚至没有形成能够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到目前为止,它所取得的只能说是一些阶段性制度成果。”
以2003年深圳启动的“行政三分”改革为例说,借鉴香港,将整个政府分成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职能块”,建立一个决策、执行、监督三种职能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的全新政府架构,是一项非常值得期待的探索。然而,该方案在政府内部遭到的阻力之大出乎意料,改革被迫一改再改。对于掌握实权的部门和干部来说,改革就是要放权,意味着利益的丧失,这是改革最现实的阻力。
唐惠建分析说,以往深圳的改革动力来自于一批有改革精神的政府官员,外商企业和来到特区重新创业的新型国企,他们为了形成新的利益格局,焕发出惊人的敢想敢闯敢干精神。一旦成为既得利益集团后,却趋于保守。而自“民间起兵”以民企为主体的新利益集团之微观基础尚在形成中,难以成为改革推动力。因此,深圳在后来的改革中步履维艰。
其实,这种现象也不独为深圳所有,改革越改越难,是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多元化日益凸显背景下改革的阶段特征。但这个时候,也是历史考验一国、一民族乃至一地区、一城市是否有希望、有前途的关键时刻。2002年11月以《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引爆深圳的呙中校,8年后再次提醒说,“如果因为改革失去仰仗,在各项改革上畏手畏脚,碰到问题绕道走,矛盾也就因此越积越多,深圳今后的改革将越来越困难。”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歆】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