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三十年综述:深圳30年铸就辉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经济特区三十年综述:深圳30年铸就辉煌

2010年08月22日 12: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79年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以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图为深圳特区。  中新社资料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深圳8月22日电(记者 郑小红)或许,没有多少人能够预料,一个边陲小镇能用30年的时间,成长为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比较发达的城市。然而,深圳做到了。

  1979年3月,国务院批准将广东省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划出327.5平方公里试办经济特区。从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最早创立的经济特区,深圳肩负起在这场伟大实践中“先行一步”的历史重任,也开始了她艰巨而光辉的历程。

  30年来,深圳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步,经济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2009年深圳市本地生产总值达到人民币8201.23亿元,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平均递增25.8%,创造了世界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奇迹。这期间,深圳花了18年时间使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用了13年时间实现经济总量从2000亿到8000亿元的跨越,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居第四位。2009年深圳人均GDP 达1.36万美元,达到国际公认中等发达水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30年来,深圳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设施工程以及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工业项目,城市建设呈现出崭新风貌,社会生产能力、配套能力及文教卫等功能得到提高和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如今,深圳已建成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交通运输、邮电、港口、物流等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日趋完善。信息应用系统已经在金融、税收、公安、人事、劳动、保险、交通、口岸、海关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有价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租赁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期货市场等逐步建立和发展,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重要的作用。

  30年来,深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环境日趋优美。多种荣誉加身,逐渐发展为城市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城市。

  同时,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飞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9年的0.37亿元增加到2009年5723.76亿元,人均储蓄存款由118元提高到64223元。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日益改善。吃、穿、用方面的支出绝对数持续增加的同时,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居住等支出比重明显上升。居民的食品消费讲质量、重营养、求方便;衣着消费多样化、高档化、成衣化、个性化;对耐用品的拥有量,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且普及度迅速提高。手机、空调机、家用电脑、小汽车、商品房等用、住、行方面消费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6.64平方米。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宋方灿】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