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后,地震次生灾害如鬼魅般“潜伏”两年,“潘多拉魔盒”被极端天气打开
□舟曲泥石流拉开了震后泥石流暴发的大幕,截至15日,四川共有13人因灾死亡、59人失踪
□大地震改变了地质生态后,随时可能暴发的地质灾害成为灾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今后几年内,灾区地质灾害仍或频发,专业地质监测和局地危险区域气象监测将面临大考
“大地震后,我们知道泥石流迟早会来,但来势之猛烈超乎大家的想象。”四川地震地质灾害专项防治规划编制组组长、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工程地质研究所所长许强,前夜5时许在绵竹清平勘察灾情后,又连夜赶回成都开会,一脸倦意。
从8月12日晚开始,四川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沿线连降暴雨,汶川、都江堰、绵竹、什邡、绵阳等地发生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截至15日,四川省共有13人因灾死亡、59人失踪。
灾情发生后,南方日报记者第一时间赴汶川映秀灾区调查。泥石流受灾严重的龙池、清平和映秀,像几个节点,纵向分布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当时的地震烈度全部超过10度。“死亡之弧”在特大地震后山体整体震裂、松动和破碎,“这是造成本次强泥石流灾害的最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随着一场特大地震都发生了变化。”研究滑坡著称的许强,将今后5至10年内的研究方向转移到了“高地震风险山区的地质灾害防治”。
本次四川集中暴发灾害,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人员伤亡,许强认为大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初步通过了大考,但接下来几年任重而道远。
他说,汶川地震对地质灾害的改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大地震后3至5年,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之后地质体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可能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
除了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的优势,政府的专业地质监测和局地危险区域的气象监测工作,也将面临大考。
地震重灾区再遭重创
泥石流暴发点,巨石裹挟着泥浆侵占道路,堵塞河道,到处都像被猛兽爪子刨过一样,遍体鳞伤
“5·12”汶川特大地震2年后,地震次生灾害如鬼魅般“潜伏”两年,“潘多拉魔盒”被极端天气打开。
8月8日,舟曲造成1248人遇难496人失踪的特大山洪泥石流,拉开了震后泥石流暴发的大幕。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舟曲县是“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受地震影响,山体松动、岩石裂隙增加,破碎程度加大。此外,舟曲属于半干旱区,瞬时暴雨和持续降雨等均为灾难发生的诱因。
“5·12”地震中成为孤岛,如今新房矗立的绵竹清平乡,从8月12日开始也遭泥石流之殇。
清平乡棋盘村村民孟富东家所在的3组,正对着王家沟被“5·12”大地震撕碎的山体,绵远河自王家沟方向往下流。
孟富东回忆:12日22时,天空暴雨不断,绵远河水开始暴涨。23时40分,河水已经漫过了河堤向村中冲来,队长通知村民准备逃生。“我赶紧回家把老婆叫醒催她快跑。洪水已经漫过了小腿。”
孟富东说,一阵电闪雷鸣过后,王家沟方向发出巨响,绵远河上方,木头、石头排山倒海般地冲下来,洪水溅在河堤上,起码有3米高。
灾害发生后,四川国土部门的“智囊”之一的许强,第一时间赶赴清平。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经测算,滚入绵远河的泥石流达500万立方米,“几乎高出舟曲入河泥石流总量的2倍”。
绵远河清平段堵塞形成堰塞湖后,交通、通信全部中断,5000多人被困,造成9人死亡、5人失踪,379户民房损毁,全乡600多户民房进水。
实际上,这不是清平乡第一次遭遇泥石流。2009年9月8日,清平乡突降暴雨,引发多处山体滑坡和大面积泥石流,公路被埋,河道堵塞,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经过103天的连续奋战,于去年8月26日被抢通的汉旺镇到清平乡道路再次中断。
13日15时许,都江堰市龙池镇突发山洪,导致该镇部分地区交通、通讯中断,部分群众被困。
14日凌晨3时30分,汶川县映秀镇、银杏乡、漩口镇突降暴雨,其中映秀镇枫香树村红椿沟暴发泥石流,夹杂着大量的泥石从山沟奔涌而至汹涌的岷江,水位迅速抬升后,河水改道至岷江对岸。
南方日报记者在震中映秀发现,几乎每隔几十米必有一处较大规模的泥石流暴发点,巨石裹挟着泥浆侵占道路,堵塞河道。映秀湾水力发电工厂发电部主任程儒宋很形象地比喻:到处都像被猛兽爪子刨过一样,遍体鳞伤。
“我们知道泥石流会很多,虽然有所准备,但还是超乎想象。”许强告诉记者。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