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泥石流灾害发生时的惊恐、慌乱、无助,到灾后第四天的平和、有序、互助,舟曲百姓的生活呈现出新的景象。
店铺逐步开张,志愿者忙个不停,受灾群众谋划未来……这样一个个普通的生活场景,表明人们已在新生活的路途上迈出了第一步。
11日下午1点,马青原和他的员工合力清走了门前堆积的淤泥,他所经营的清香茶店重新开门营业了。“工商局号召商户尽快恢复营业,我毫不犹豫地把员工重新聚集起来,用最快的速度把店开了起来。”马青原说。
42岁的马青原是甘肃定西人,来舟曲经商已经12年,在他的意识里早已把这里当作了家。灾害发生后,马青原看到解放军来了,马上到仓库里搬来水和食品分发给官兵。
重新开业后,小店里的顾客络绎不绝。“我们把价格降到了最低,绝不会借机涨价。有些顾客身上没有钱,我们就把东西送给他。”马青原说。
开快餐店的刘辉是当地人。这几天他一直忙里忙外,服务的对象却不是顾客,而是救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
泥石流过后,刘辉一家人都很平安。第二天一早,他跑到店里,把冰柜里存放的鸡鸭全部煮熟,当天下午就送到了救援人员那里。随后的两天,他又把店里存的米熬成粥,免费分发。
“现在店里的东西都吃完了,不能营业了。我看到救灾指挥部的办公场所十分紧张,就把店门打开给他们当办公室。”刘辉告诉记者。
在舟曲县城,银行、超市、药店、五金店等一些商业设施相继重张。虽然抢险救人、清除淤泥、开通道路等工作仍在进行中,但店铺的开张无疑使人们看到了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序幕已经拉开。
早上7点,城关镇锁儿头村的村民李春贵将借宿他家的一位记者从睡梦中叫醒:“一会我们要下去给解放军送开水,不得不叫你起床了。”
锁儿头村是离县城较近的一个村子,村支书张润林说:“为了解决来舟曲采访的媒体记者的住宿问题,县里希望我们能提供一些支持。接到通知后,我们马上统计了村民家的空余床位数量,记者们第二天晚上就陆续住了进去。”
这几天,锁儿头村的许多村民白天要步行40多分钟到县城协助救援,晚上就回到家里做好饭菜等记者们回来。有的时候,记者们要工作到凌晨才回到这里,村民们还会为他们准备好夜宵。
“大事干不了就干小事。”跟锁儿头村的村民一样,志愿者杨静也在默默地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她对记者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11日下午,烈日当头,娇小柔弱的杨静满头大汗,还在上中学的她和同学两个人就能抬着一箱矿泉水走几里路。“以前在家里几乎没干过累活,看来关键时刻自己还是可以的。”杨静笑着说。
如今在舟曲县城,志愿者随处可见,有的是学生,有的是职工,有的是村民。他们通常早上6点就从家里出来,发传单,打扫卫生,搬运物资,一天要忙上十几个小时。
“以前我不太清楚什么是志愿者,没想到舟曲一下子冒出这么多。有了他们,我们感觉很心安。”一位受灾群众对记者说。
11日下午,郭彩萍、郭彩虹姐妹俩坐在帐篷里面面相觑,显得无所适从。“爸爸妈妈都去现场帮忙了,我们身边什么都没有,不知道干些什么。”姐姐郭彩萍说。
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姐妹俩此时应该过着愉快的暑假生活,找同学玩,看动画片。但现在,身边没有电视,没有书,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伙伴。
郭彩萍一家所在的舟曲三中安置点就是她就读的学校。“开学我就上初三了,本来8月15号就要开学了,现在看来正常开学不大可能了,真希望洪水快点退走。”郭彩萍说。
现在,她家所在的楼房仍被水淹着,郭彩萍的作业本、课本都留在房子里,她很想在这个时候能温习一下功课,为明年的中考做些准备。
“将来不管是在帐篷还是在室外,只要能上课就行了。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学校能按时开学。”郭彩萍对记者说出了她的希望。
记者两天前采访过的杨昌林一家有了一点新变化,被褥都已齐全,领到的食品也更加丰富了。“我们每天都要下去几次,看看自己家被淹的房子,有那么多解放军,那么多救援人员,我想能回到家里的时间不会太长了。”杨昌林说。
有希望就有未来,对舟曲和舟曲的百姓来说,都是如此。(赵超 邹伟)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相关新闻: |
专题:甘肃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