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刚刚在今年7月份改造完成的园区公路,短短十几天之内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彻底改造”。这不仅给过往车辆、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也造成了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
一条普通的园区公路为什么会被重复建设?数百万公共财政资金浪费,为什么没有任何相关部门被问责,反而一切都显得理所当然?
耗资千万元的沥青马路变“地基”?
8月6日,记者在杭州市萧山区鸿达路看到,“彻底改造”道路施工工程已经开始。道路周边已经放置了“车辆慢行”的警示标志,堆放了混凝土等施工材料,绿化带靠近机动车道一侧已经被凿开、水泥桩堆放在路边,道路东面路段已经开始粉碎水泥路面,几位交警正在指挥车辆绕行。
据了解,鸿达路建于1993年,是萧山东西走向的园区公路,长5.5公里,宽40米。刚建成时是水泥路面。中间为总宽16.1米的4个机动车道,两边为宽2米的绿化带,非机动车道分别为5.5米,余下的就是人行道。
负责鸿达路二标段二期改建的浙江耀圣建设有限公司的工棚至今还在鸿达路边上没有拆除。一位杨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二标段是以550多万元竞标得到的,整条路改建费用在1200万元左右。从去年年底开始动工,今年7月份才正式完工,已经验收使用。”
据了解,改建工程通过绿化带本身宽度压缩并向非机动车道扩展,将原来的4车道改建成6车道,新建的两个车道改成沥青路面,老车道保持水泥路面不变。鸿达路被分为3个标段,分别由3个不同的施工公司竞标获得。
目前负责鸿达路道路改造的,是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萧山鸿达路改造工程项目部。施工人员说,现在要把鸿达路原来的水泥路面全部砸掉,换成沥青路面,要比原来加高15公分左右。7月份刚建成的两个沥青车道也要垫高10公分左右。要求今年9月底前全部完工。“这次道路改造都是我们公司包的,听说费用在2500万元左右,但老板不在,具体数字不清楚。”施工人员表示。
“专事专办”背后另有原因?
耗资千万元建成的沥青车道瞬间变成了“地基”,刚刚结束施工噪音、尘土、绕行影响的过往车辆和周边居民又要进入两个月的施工状态。施工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对其原因纷纷表示不知情,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规划建设局副局长任文祥。
任文祥告诉记者,鸿达路与萧山机场专用车道是平行的,因机场专用车道无法满足客流要求,将于今年10月份开始扩建,同时鸿达路被作为机场替代车道,为期两年。这两年中鸿达路的车流量将不断增加,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决定将原来的4车道改建成6车道。
“本来我们打算在替代期结束以后再对鸿达路进行彻底改造,所以只进行了增加车道的施工。7月份杭州市相关部门来鸿达路视察,认为该道路会影响杭州的整体形象,所以决定将彻底改造提前。”任文祥说。
据任文祥介绍,这次彻底改造费用在2500万元左右,刚刚完工的沥青路面将会成为新道路的“稳定层”,而如果一次性改造完成沥青马路也需要3000万元左右的费用。“损失肯定有的,在20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他说。
任文祥还告诉记者:“我们是7月14日接到萧山区政府通知的,要求我们‘专事专办、特事特办’,今年9月底之前改造全面完成。”
无人被问责的公共财政资金浪费
任文祥告诉记者,什么路该整修,该怎么整修,整修成什么样子,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增加机动车道是国土局上报给区里的发改委,他们通过就可以的。为了这次彻底改造的事,7月下旬区里还专门开过协调会,发改委、交通、财政各部门一致同意通过了的。”他说。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建华告诉记者,公共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建设、破坏性建设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公共设施规划不到位,实施前没有经过科学的专家论证,实施中没有按照规划要求严格执行。二是对公共财政支出没有严格的预算和使用监督。三是对公共设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认为:“这是政府决策的失误。”他说,在鸿达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了大量纳税人资金的浪费,政府有关部门和个人应该承担其相应责任。“公共设施怎么规划和建设,不应该只凭某些领导、某些部门拍拍脑袋想、拍拍胸脯就作决定。”他说。
“对于涉及公共财政支出的事务,必须用长远、科学的眼光来制定施行规划,进行可行性评估,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并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将决策部门的切身利益与问责机制相挂钩,才能确保公共财政支出落到最需要处,落到最实处。”范柏乃说。(记者商意盈)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