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的重建不同,土地权益、高寒地区、民族宗教、生态环保,诸多特殊难题考验着各方
在玉树灾区连日采访过程中,多位受访人士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虽然震级低,受灾面积较小,但因为多方面原因,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汶川重建没有碰到过的难点和问题。
土地权益处置成焦点
7月23日,结古镇。几位不愿搬离拆危现场的结古镇居民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现在还不能搬,因为拆迁补偿的具体政策还没出台。如果现在搬走了,到时候补偿标准低,那就吃亏了。
此时,距离玉树重建正式启动已十余天,而应在重建开工前完成的拆危清墟工作还没有完成,一些项目尚未进场施工,部分援建队伍仍在集结等待。
多位受访人士指出,个人宅基地和商铺土地权属的认定,及其权益处置和补偿安置等,是玉树灾后重建土地问题的焦点问题。玉树地震灾区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后,这一问题日益凸显。
据最新信息,就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灾区土地和房屋补助问题,青海省近日研究制定了有关补助政策和处置意见,先在干部中学习传达,很快将对社会公布。
有关方面介绍道,重建中面临的土地问题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人口密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二是群众对灾后宅基地的补偿期望值过高;三是重建过程中宅基地调整困难多,矛盾突出;四是宅基地管理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还存在私下交易、多头审批等问题;五是土地政策未出台,干部群众疑虑多;六是干部拥有宅基地现象普遍。
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前期工作中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虽作了多方努力,但由于政策不明朗,上述问题仍困扰着灾后重建的顺利推进。
中国铁建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指挥部副指挥长达文斌说:“在玉树灾区重建第一批10个项目中,我们承建的有玉树州藏医院、州广电中心、州民族中学等3个项目,但到目前为止,这3个大项目还没有进场施工,原因在于拆危清墟工作还没有完成。”
中国铁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国铁建已有600多人在玉树,一天的费用就是十几万元,西宁还有2000多人在集结等待,不能进场施工,确实有点着急。”
采访中,记者拿到了一份拆危清墟工作方案,方案显示,政府成立了专门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都有10人左右,人员组成包括州、县、镇各级各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对口负责一些具体项目的拆危清墟工作,其中就包括中国铁建的3个项目。
例如,第五组负责州民族中学的拆危清墟工作,方案指出,该组应负责于7月28日之前完成项目范围内预制场、州公路总段、居民住房、帐篷等所有地面附着物迁移和拆除工作。实际上,该项工作应于7月10日开工仪式前便完成。
7月26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童光毅说:“确实有个别项目,因为拆迁的问题,进度受到了一些影响。”
土地权益处置的前提便是土地权属的确定,但记者了解到,目前结古镇土地权属确认工作尚未完成。
据调查,结古镇及外围共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使用的土地10446宗,其中个人宅基地10222宗。结古镇个人宅基地使用管理情况错综复杂,仅有42.2%发放了土地使用证。其余的宅基地,有的持有的是村社证明,有的是其他相关部门批准建房,有的没有办理土地使用证;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经批准私自建房,其中又包括私下交易的,在耕地上建房的、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内建房的,还有私自挖山、填河建房的,情况十分复杂。
童光毅说,从震后到现在,土地权属调查已经搞了8次,都没搞成。原因很多,比如说,地震后拆危清墟,很多房子拆掉了,边界不清,不好辨认;再比如说,一些土地、房屋的权属原本就混乱不清。但实事求是说,这项工作确实慢了一些,给下一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们目前已经启动第九次土地权属调查,会尽快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在土地权属确定之后,下一步便是土地权益的处置问题。童光毅说,政府补偿价格与老百姓对于土地价格的期望值之间肯定是有差距的,“有老百姓说,地震中房子塌了、人死了受一次灾,不要在土地权益上再受一次‘灾’。我认为,政策出台后可能会有一些震动,老百姓理解政府的政策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玉树重建中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土地权益处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统战部长罗松仁青分析说,“住房恢复重建及维修加固,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因为结古镇上的房屋价格不高,最多不会超过2000元/平方米。但土地可以说是寸土寸金,一亩土地市场价格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说白了,土地权益处置问题,就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如果处置不当,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面对宗教民族问题的考量
玉树是一个民族地区,总人口约35万人,藏族人口达到93%以上。同时也是基本全民信教的地区,信教群众多,宗教影响十分广泛。重建玉树的过程中,时时都要面对民族、宗教问题的考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工作异常重要。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说,本次援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是一个特殊性。在援建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风俗习惯。
达文斌说:“我们来到玉树,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不通。结古镇大约12万人,95%为藏族。很多藏族老乡听不懂汉语或者不会说汉语。前期我们在村社了解情况,在交流上已经碰到很大的障碍。”
为了解决省外援建单位和当地基层干部、农牧民的沟通联系问题,青海省政府已经从待业大学生中抽调了30名懂康巴藏语的藏汉双语人才,于7月19日分配到六大援建单位,从事语言翻译、联系沟通工作。
同时,一些援建单位还制作了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手册,发放到每一个职工手中。例如,中国铁建印制的工作手册中就用很大篇幅介绍了藏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艺术、礼仪、风俗习惯、如何和藏族群众进行简单的对话等,帮助援建职工尽快熟悉当地情况,和藏族同胞和谐相处。
在玉树重建过程中,宗教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所在。
本刊记者7月26日了解到,玉树州将于7月30日召开佛教协会工作会议,针对玉树重建矛盾多、问题多和情况复杂的现实,和宗教界人士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罗松仁青介绍,“4·14”地震共造成玉树全州87座寺院受损,有的寺院如禅古寺几乎被夷为平地,加之之后两次较强余震造成26座寺院受损比较严重,共有113座寺院需要重建或修复。
按照计划,国家将拿出9.9亿元用于玉树的寺院重建。在宗教界人士眼中,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说明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得好。目前,宗教领域的恢复重建已展开,结古寺、禅古寺、当卡寺3座佛教寺院和一座清真寺已经开工。
“我认为,在重建过程中,民族宗教方面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因为宗教界对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是满意的。99%的寺院、99%的宗教教职人员,都是拥护党和政府的。一些小矛盾、小问题肯定会出现,这都很正常。只要处理得当,就不会造成大麻烦。”罗松仁青说。
参与互动(0) | 【编辑:邓永胜】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