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靠人才,制胜先育人”
“种子部队、人才摇篮”。一位老将军对支队给予如此赞誉。
61年来,支队不仅先后走出了108位将军,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精武之星。柏耀平、陈胜琪、陈光明……,一个个拔尖人才享誉全军。
几年前,上级把支队定为海军唯一参加全军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当时,支队训练有网上模拟、授课有多媒体教室、休闲有网上冲浪。按理,官兵已经具备了驾驭信息化装备的基本素质。
可是,新装备的第一次实际使用时,眼前的情景就让官兵们大吃一惊:几百海里之外的侦查哨舰传送的目标数据、战场环境数据、海域态势图,在厂家技术人员的操作下清晰地显现在综合显控台的荧光屏上。茫茫大海一下子变成了虚拟的数字海洋,官兵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信息化装备的真实威力,让一直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局域网信息共享而骄傲的支队官兵产生了强烈的本领恐慌:信息化学了好几年,现在才知道原来学的都是“边角料”;信息化用了好几年,今天才明白建设信息化军队的人才到底是个啥样子。
面对着信息化知识的差距,支队党委拿起了驾驭信息化装备的度量尺,开始给官兵“量体裁衣”,一项项新举措相继出台——
由研究生等高学历干部组成的高科技知识学习辅导小组成立了;现代通信技术、电子对抗理论培训班开课了;院校、厂家专家教授请来了。官兵信息化知识结构得到更新,新装备及指控系统的操作培训如开展得如火如荼。
以5名士官骨干为主成立“士官专家组”,全程跟班,参与信息装备的安装调试,组织人员编写6类28种信息化装备的操作使用规程和维护使用保养规则。
2005年,支队被评为“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获得50万元奖金。这笔钱,他们不仅一分没花,还贴上30万元,设立“学习成才奖励基金”,每年用于表彰一批学习成才先进单位和个人。支队还把80%以上的奖励指标分给了在驾驭信息化装备中成绩突出的个人。
曾经的飞行员舰长、获得过俄罗斯库兹涅佐夫海军学校硕士学位的副支队长杨宏这样说道:“官兵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训练模式的转变,过去被单舰训练、协同训练牵着鼻子走。如今,战场感知、指挥控制、火力运用、信息对抗已成为支队砥砺战斗力的‘主菜单’。”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现代战争已经打破了单兵种间对抗的定律,战场态势随时会因为多兵种战术协同的熟练程度而产生改变。培养一批通晓海军、熟知三军的“一体化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要把战舰交给最放心的舰长!”支队党委这个选人用人理念始终坚定不移。在舰副长的选拔上,他们始终坚持“双推、双评、双考”选拔制度,由常委集体当裁判,让机关基层作公证,靠自身能力来竞争,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舰、副长位置上来。
强将手下无弱兵。在支队,作为战斗力基础的士官群体更是“精兵云集”。
初春的东海,一支驱护舰编队正在预警机引导下进行防空反导演练。指挥舰编队指挥室里,各种指示灯频频闪烁。
这是一个大型数据交换中心,它能将千里之内战场态势尽显屏幕之上,代表着国内通信技术的最高水平,是我军最为先进的指挥控制平台之一。
然而,令人无法想像的是,掌管如此现代化指控中心的竟是指控班8名战士,其中有7名是士官。他们构成了“中军帐”里一道独特风景。
陈光明,某舰声纳技师,他不但能准确听声辩型,水下识别潜艇型号吨位,还能把声纳作用距离提高近一倍。
人人追求学习成才,人人争当精武之星。支队把全体官兵按照领导机关、一线指挥员、业务骨干、参谋、士官、义务兵进行分类施训,并开办“业余党校”、“士官夜校”、 “信息化作战学研班”,支队长严正明、政委翟永远亲自挂帅,借鉴院校式培养、学员式管理的方法,健全“学、研、建、训”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精通信息化作战指挥的军官群体、智能加技能型的士官群体、责任心强和好学上进的士兵群体,健全“四位一体”的育才模式。
在学习成才的沃土上,很快生长出了一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全军十大杰出青年”、“上天能驾机,下海能操舰”的优秀舰长柏耀平,“全军优秀基层主官”、“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博士舰长刘喆,“全军优秀指挥军官”朱必建,“全军优秀参谋”姜凤华,“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导弹业务长陈胜琪、一等功臣陈光明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挺立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潮头浪尖。
近年来,支队培养出了33名全训合格舰长和176名全训合格部门长;11人在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评比中榜上有名;10人获全军优秀专业技术岗位人才岗位津贴;67名士官喜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