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公共外交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选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公共外交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选择

2010年07月25日 09:14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外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安全外交、人文外交等。公共外交不是新生事物,但在全球化时代,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什么是公共外交?它是指一国政府为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而开展的直接针对他国公众的公关活动,它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以大众传媒、非政府组织及网络为主要载体。形象一点说,它是一种“软外交”。

  公共外交不是哪国的专利。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公共外交在中国外交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日前,在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办的“软实力与中国公共外交”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就这一主题作了深入探讨。

  硬实力增强并非必然导致软实力增长

  张志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有人认为硬实力强话语权就强,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话语权是由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因素决定的,它与观念认同等因素紧密相关,与硬实力的决定要素并不一样。在冷战时期,中国的话语权并不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因为当时中国坚持的是革命话语,作为第三世界成员对抗批判霸权主义。冷战结束以后,由于时代发生了变化,中国与国际接轨之后话语权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目前国际上讨论的热门话题,比如气候变化、主权债务危机等,都不是中国提出的。甚至中国自身的国际定位,也往往不如被西方社会所设定的定位接受程度高,处于被定位的状态。

  同样,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扩大自己的声音,进行主动的宣传就可以了。话语的质量才是决定话语权的更重要的因素,应该在制定国际话语权的战略,繁荣发展基础性的社会科学,平衡好现代化、国际化和传统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张小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软实力”的概念源于美国,但却在全世界流行,这本身就说明美国的话语权很强,而中国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权力。

  在约瑟夫·奈眼里,软实力概念有两层主要含义:第一是文化吸引力,与之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价值观吸引力。第二是游戏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能力。能够参与规则的制定,就可认定为有这方面的软实力。但中国学者和公众在理解软实力概念时,却有将之“中国化”的倾向,有企业界将这一概念理解为企业竞争力,有的将媒体的话语权等同于软实力,也有的将理论的话语权等同于软实力。这些看法,特别是后两种都是值得商榷的。

  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文化是一种资源,但是资源不一定能转化为力量。要将中国的文化以别人可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给古老的文化资源解密,才能将资源转化为实力,提高中国的话语权。

  公共外交的机遇和挑战

  阎学通(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优势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实,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成功的经济崛起实践,有与世界打交道的上千年历史经验,中国完全可以在国际社会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人类社会贡献不同于西方社会话语的精神财富。

  沈昕(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国处处长):新时期公共外交的兴起来自三个历史性机遇。

  首先,2009年胡锦涛主席在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给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加强和改进公共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也为中国公共外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等引发的热烈讨论,可以看出中国软实力的上升趋势。

  第三,当今中国公民参与外交意识和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外友协曾组织多个“实话实说”代表团到国外,其中有一次是组织受到中美无缝钢管贸易纠纷影响的企业工人赴美交流,做说明解释工作,他们的外交影响力令人非常吃惊。

  魏欣(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主任):公共外交也面临许多挑战,相关理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体制建设、整合资源以及民间组织、智库和公众参与公共外交等方面都有提高的空间,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方式方法、话语体系的转换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未来,中国要努力开拓公共外交的新局面,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位参与的模式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互信。

  加强公共外交要有全球视野

  赵可金(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常务副主任):在国际话语权的争论中,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要针对明确的问题,将富有中国元素的信息传递给世界,确立中国在世界中的良好形象。在方式方法上,要强调以讲故事的方法,用开放性、感性化的方式主动与国外公众思想对接,在提高公共外交的有效性上下功夫。

  王郦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俄罗斯公共外交的情况对中国有一些借鉴意义。普京当政以后,俄罗斯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的研究,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2002年,成立了国际科技文化协作中心,负责协调俄罗斯的公共外交事务,主席由外交部长兼任。俄罗斯还重视对媒体的投入,并建立各种各样的论坛。像2005年9月开设的瓦尔代论坛,一直是俄罗斯总统亲自参加。2009年雅罗斯拉夫安全论坛,级别也很高。2009年,俄罗斯还成立了一个公共外交基金会。

  韩村乐(美联社北京分社社长):西方媒体崇尚的是“冲突偏好”,总喜欢报道冲突的、不和谐的东西,总是要寻找新闻点,存在求新求眼球经济的倾向。因此,中国要想改善外媒对华报道倾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柯银斌(全国政协《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副主任):在中国,从事公共外交的组织有许多,其中,很多知名的中国企业就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公共外交力量。像华为公司,2009年华为总部接待的外国总统就有14位。华为的产品形象也是中国公共外交形象很重要的方面。(本报记者 吕德胜整理)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