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恐精英:严酷反劫机战斗直接关系生死(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反恐精英:严酷反劫机战斗直接关系生死(图)

2010年07月13日 16:50 来源:央视《军事纪实》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图片来源:央视《军事纪实》)
(图片来源:央视《军事纪实》)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系列节目《反恐精英》7月13日播出第二集《反恐精英》,以下为节目实录:

  直击军事现场、披露精彩内幕,让您直抵中国传奇士兵的情感深处,为您呈现绿色洪流铸就的壮美军阵。

  上集 反劫机突击组

  这是武警特警学院某作战大队的一次作战演练。这个大队从成立之初就时刻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做着充分的准备,这项任务就是反恐。

  这里每年都要组织一场特殊的反恐集训。参加训练的队员都是武警特警学院各作战大队选拔出来的反恐精英。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训练是武警特警学院展开的反劫机突击组集训。而在这项训练中,20名反恐队员都还是新手。

  他叫邓鸿伟,是这次集训的教员。他的任务是在3个月的时间内,把这20名特警队员训练成能够随时参加反劫机战斗的突击队员。在训练的第一天,邓鸿伟就对特战队员随身携带的装备进行了突击检查,发现很多队员为了行动迅速竟然抽走了作战服里面护胸的钢板,这令他非常生气。

  看来队员的行为确实惹怒了邓鸿伟,那么为什么他会揪住这个事情不放呢?

  33岁的邓鸿伟,入伍14年来,曾参与一系列特战教材的编写,创新了很多特种作战的训练方法。曾两次赴欧洲某国宪兵部队执教,担任搏击教官。数十次在国内外执行特殊警卫任务。正是因为邓鸿伟有着丰富的反恐作战经验,因此他更加清楚反劫机战斗的危险和残酷性。

  队员身上佩带的防护钢板有防弹的功能,在危险系数极高的反劫机战斗中对突击队员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反劫机战斗是极其危险和艰难的任务,所以刚开始训练,邓鸿伟就摆出这样一幅将严酷进行到底的作派。

  邓鸿伟:“给大家声明,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大家合格。如果不合格,我宁愿把你们当做废品报废了,也不愿留下一个次品。明白吗?”

  队员:“明白!”

  对于这些昔日表现优秀的反恐特战队员来说,“废品”这个词无疑把他们曾经的优越感打击到了谷底。显然想要成为反劫机突击组的合格队员并不容易。

  反劫机是现代反恐作战中最严酷的战斗之一。1968年到1972年间,仅美国就发生了124起劫机事件。劫机事件频繁发生不仅给民航安全带来极大危险,而且对无辜平民造成极大伤害。因此各国都针对劫机行为展开了专门训练,并将训练成果体现在了一次次的实战当中。

  正因为反劫机战斗的严酷性,因而对每名参加反劫机战斗的突击队员来说,每个战术动作的实施都直接关系生死,甚至影响着一场反劫机战斗的成败。

  突入机舱是反劫机战斗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战中,突入机舱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队员们与劫机分子进行生死拼杀的对决已经到来。

  在这样的战斗中,劫机分子往往占据主动优势,他们不仅控制着机舱内的局面,而且不像突击队员要顾及乘客的安全。所以穷凶极恶的劫机分子往往会主动向进入机舱的突击队员发起进攻。因此,在突入机舱的一瞬间,突击队员面对的风险很大,这就更加需要他们在这个训练环节上下足功夫。

  经过几轮练习后,邓鸿伟开始检验每一名队员的战术动作。

  教员邓鸿伟指出的错误究竟在哪里呢?队员们仔细琢磨着每一个动作。因为即便是一个很小的疏忽都会被邓鸿伟发现,但是最后队员们仍然没有找到问题的所在。

  又一次突入机舱训练,突击队员加倍小心地做着动作,此时坐在舱门口的邓鸿伟突然出手,把一名突击队员的枪给缴了。由于邓鸿伟的出手太快了,我们只能从慢放镜头里才能看清他出手时的情况。当然,邓鸿伟做出这样的举动绝不是为了展示他的身手,而是另有用意。

  邓鸿伟:“干什么呢你们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给你们个教训!”

  武警特警学院特战大队某队队员周世良:“副队当时的枪举到我头上,多亏不是真实的,假如在实战的话,这绝对是出人命的。”

  原来在突入机舱时,队员们忽略了最需要防范的一个“恐怖分子”,那就是邓鸿伟。而此时队员们才明白,邓鸿伟之前提到的致命的错误竟然是队员忽视了他的存在。

  在邓鸿伟的心中,训练要从实战出发,无时不刻地让队员们感受到实战的严酷,才能练就真正的精兵。在反劫机行动中,当突击组进入机舱的一瞬间,要时刻警惕,注意任何人的举动。

  队员们在经受了这次教训之后,突入机舱训练继续展开。训练要求突击队员们要在极短时间内对隐藏在乘客中的“恐怖分子”进行识别,发现目标后迅速将其制服。而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不但要反应极其迅速,还要在狭小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搏击技能。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