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肥推出城市旅游口号“两个胖胖欢迎您”到宜春旅游政务网打出口号“一座叫春的城市”(目前已改为“一座春的城市”),网民们兴致勃勃地评选出了“中国十大雷人城市口号”,且榜单不断更新。从这些榜单中的城市口号中民众只能感受到“没有最雷,只有更雷”。
政府部门花大力气推出的城市口号,本意上是想浓缩发展方略、城市定位以及执政理念的。遗憾的是,重金塑造的城市口号要么极尽“夸张雷人”之能事,要么完全沦为“正确的废话”。重金之下的城市口号成了万能的填空题,即便是有着发展城市经营城市的美好初衷,可是纳税人的钱也不该这么毫无质量地花出去吧。网民的“解构”多多少少还带一丝娱乐恶搞的色彩,如果公民一脸严肃地与政府部门对话,那政府部门又该如何答复呢?总不能“不问结果,只讲初衷”吧?
如果一定要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口号”的带动,那么口号也一定是基于城市精神而来的。著名学者斯宾格勒说过:“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什么?它综合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核心提炼与准确概括,并用恰当的表述语加以定位,才可能打造出贴切的城市口号。
而当下存在的这些城市口号为何沦为笑谈,用专家的话说,这些口号“要么因为一种行政惯性而显得很‘虚’,要么出于市场利益诉求而太‘实’”。这过“实”或过“虚”的极端化表现,严重伤害了城市精神的超越感和崇高感,又怎么可能体现出强大感召力呢?没有感召力,口号自然失去了存在意义,只能沦为被恶搞的工具。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讲究包装、设计、营销的时代,可是,城市的包装经营又绝不同于娱乐人物的包装经营,城市管理者不是娱乐公司的明星经纪人。他们更应懂得,城市的特色在于多年的积淀,比如羊城广州、蓉城成都、泉城济南的这些特色“冠名”,比如过去“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的民谚,它们后面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人类活动痕迹。这些特质都不是重金所能购买的,而是通过传播逐渐被民间认可后自然而然形成的。反观现在的城市口号,处处散发着无处不在的功利和人工斧凿的痕迹,又怎能真正渗入民众内心呢?包装城市经营城市没有错,但必须遵循它自身规律,不能速成。
当然,民间也会读城,但与官方读城视角有所不同。民间是用心解读,而官方有时是刻意塑造,那些征集城市口号的热情其实就是刻意塑造的表征。只可惜一不小心,在塑造的意识里反暴露了对自己所居城市的不自信或不符实际的急功近利。那些心急火燎苦苦想不出好的城市口号的相关部门应该知道,中国城市气象万千,何苦人为将其浓缩于一个小小口号? 陈 方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