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连续几天,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不少地方的气温已经突破了40摄氏度,北京的地面温度最高竟超过了68摄氏度。来自气象部门的数据,这个时期,这个温度,历史罕见。一时间从北往南,全国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政府,都同步进入了紧急应对的状态。
伴随着炙热的阳光,闷热的空气,交通、医疗、供电、供水,还有户外工作人员的劳动保护,都面临巨大考验。有媒体评论说,高温灾害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特有灾害类型。如今,应是转变对高温天气固有观念的时候了。
高温应对机制老旧缺失
面对高温,很多地方政府提前启动应对措施。在广州,全市488个庇护站首次开启高温防暑措施,对于露天作业的工人,一些地方要求,高温时要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气温达到37摄氏度时,每天中午11点到下午4点,严禁露天、高强度体力施工,并组织专人巡回检查。
就在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高温的同时,现有机制对高温应对能力的缺失也凸显出来。
洪水、旱情、地震等灾害性天气都有一套很成熟的应对机制。但是面对高温的时候,到底该怎么应对,各个行业都不知道,连首都北京,也是临时在这两天才把高温费增加了。目前仍在使用的应对办法,是1960年全国总工会、卫生部、劳动部联合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这个暂行办法已经“暂行”了足足50年。
关键不是钱是生命健康
很多媒体高度关注高温天气下所给的补贴,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表象上的问题。面对高温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比如说,北京的高温补贴涨到了120元一个月,但很多的农民工就会就把它给攒起来。另外,花了这笔钱的用工单位,会不会认为已经发了这笔钱,就照样用工了?所以,应该先保障高温天气下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接下来,让钱来锦上添花。尤其是在高温天气下,该如何善待和保护农民工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应该是当务之急。
“无用”坑塘裸地不可替代
显然一场罕见的高温,正考验着每一个人的忍耐力,同时也考验着每一个中国城市。近日就有评论指出,对于高温天气,我们已经有必要把它看作是一种与现代化、城市化有关的特殊灾害。而面对这种灾害,我们也需要进行更加系统的应对。
最近,一份成都城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正式公布,研究显示,成都热岛效应愈演愈烈,一定条件下,城区内外温差可达8摄氏度,根据研究者的分析,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城市建设和改造活动密切相关。
城市规划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彦鸿认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也要尽量地保留一些自然的坑塘和裸土地。这些大家看着感觉像是废弃的东西,实际在自然生态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调节城市的小气候里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朱文海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