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累计出去的人大概有160多万,到2009年底一共大约回来了49万,不到30%。高端人才回来的更少,比如在美国科技工程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回国的只有8%左右。回来的人少,又没有吸引外国人才进来,我国面临巨大的人才逆差。
——王辉耀
“人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6月6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序言中如是说。
未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国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来华发展?近日,参与此次人才纲要起草和制定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硅谷由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占一半以上,我们这里极少
中国青年报:在近日举行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会上,你提到目前人才就业有结构性问题,具体指什么?
王辉耀:按人口比例讲,我国大学生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仅9%,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至少是20%,像加拿大都快到50%了。所以,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因为大学生太多,而是由于我们的经济结构失调。现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只占GDP比重的40%,发达国家是80%。同时,过去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路、建桥,拉动的主要是农民工或者“蓝领”就业,对大学生就业拉动不足。
中国青年报:你觉得问题的原因出在哪儿?
王辉耀:我们现在太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太缺乏领军型国际化人才了。比如马云创办阿里巴巴,上下游加起来就业的有上百万人。这就带动了很多服务业、高科技领域的就业;“海归”李彦宏创办的百度,雇了六七千人,其中大多数是大学生。目前我们对本土创业人才的支持不足,对“海归”创业人才的吸引也不够。
中国青年报:我们应该怎么培养、吸引这些人才呢?
王辉耀:一方面,教育体系应该改革,联合办学的政策可以适当宽松一些。比如我们目前缺乏创业型教学的力量,就可以请外国教授来做这些事。国外很多大学都有创业学院,我们也要鼓励创业研究。
另一方面,中国要有吸引大量人才来华创业的具体政策。以前我们只是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来投资。于是世界500强公司来了,但其中不少企业只是把中国当“加工厂”。我们把外国人才吸引到中国来创业的情况极少,而你看美国高科技中心硅谷,有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典型的代表就是谷歌和雅虎。
中国青年报:这和我们的发展模式有关系吧?
王辉耀: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基于“中国制造”,但是从近年来企业频发的矛盾事件,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来看,这个模式需要转型升级了,而产业升级必然要从“人口红利”转到“人才红利”上来。
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未来30年,高污染、高消耗、粗放式的经营不能再继续了。我们需要从低成本的“中国制造”走向高效率的“中国创造”。同时,还需要从招商引资转变到招才引智,经济由投资拉动转向人才拉动。你看,通过修建三峡,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现在中国的硬件基础设施已经很到位,但缺的就是软件人才。
中国青年报:除了创新、创业型人才之外,未来中国还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王辉耀:从事基础研究的、战略型高层次人才,像钱学森、李四光这种在专业领域里边特别拔尖的人。到现在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期待零的突破。
我们还可以考虑吸引有国际视野、有政府管理经验的人才,来提高政府效率。还有社会公益人才,公民社会和企业家公益在慢慢成长,这其实是个很大的领域。比如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中的NGO(非政府组织)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物质生活丰富以后,社会越来越需要这样的人才。
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国还只是一个淘金的地方
中国青年报:据了解,中国目前留学人数已经是世界首位,占总数的15%。很多高中生、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出国深造,你怎么看这种“留学热”?
王辉耀:现在很多学生是“用脚投票”。像人大附中、北京四中,每年都有几十个尖子生出国。2009年全国有80多万人放弃高考,今年放弃高考的人数是70多万,其中有一些人选择的是出国留学。高考入学的比例越来越高,还有这么多人放弃高考,这挺让人担忧。一些国际学校,像“常青藤”(指常青藤联盟,由哈弗、耶鲁等美国东北部八所顶尖大学组成——编者注)都到中国办展,通过减免学费等各种方法吸引人才。
中国青年报:现在也有不少中国留学生愿意回国发展。咱们出去和回来的比例是多少?
王辉耀:我国累计出去的人大概有160多万,到2009年底一共大约回来了49万,不到30%。高端人才回来的更少,比如在美国科技工程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回国的只有8%左右。
回来的人少,又没有吸引外国人才进来,我国面临巨大的人才逆差。其他国家也流失人才,但是像加拿大每流失一个人才,就从别的国家吸引4个人才来填充。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连中学生都热衷出国了,再过几年“留学热”会不会蔓延到小学?
中国青年报:你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回国创业,你觉得目前中国对海外人才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中国应该提供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吸引海外人才?
王辉耀:中国的吸引力在于社会高速发展,机会很多。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国还只是一个淘金的地方,很多人想来赚一把就走。我们亟待打造一个“中国梦”,一个把“安居”和“乐业”结合起来的“梦”,吸引全球的人才愿意来中国发展、安家,而不仅是一个“发财梦”。“中国梦”应该是留下财富和人才的“中国归宿梦”。
这次“人才纲要”把吸引海外人才提到新的高度和重视程度,但我们还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机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它。其中涉及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很多“海归”的小孩在国外已经上学了,他们回国后中文水平跟不上,外国人办的国际学校费用又太高,一年三四万美元,所以是不是能让一些有实力的大学办国际学校,解决这些人才的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王聪聪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