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东京1月13日电 千岛群岛今天发生8.3级地震,随后日本北海道的东部地区很快发出海啸警报,本州岛的东部地区也发出较低程度的海啸警报。地震发生之后,日本当地政府已要求民众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去避险。
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致使14.3万人死亡,其中90%的人是被地震引起的大火烧死的。仅在近几十年中,又发生过不少大规模强烈地震,例如,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04年的新潟地震和2005年的福冈西部洋面地震。一次又一次的地震灾难,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使日本人逐渐形成了防震抗灾的意识和观念,特别是将科技手段运用其中,以保护生命和财产尽可能不受或少受震灾的伤害和损毁。在这方面,日本人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他们十分注重和强调的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抵御自然灾害”。
加强对地震的科研。“日本全国各地都设有地震探测仪,研究人员可及时对来自探测仪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这是一位外国地震研究人员对日本地震科研现状的评价。他还认为,“日本的地震研究条件,称得上世界第一”。在日本,人们的防震意识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家里的稍高一些的家具,为了防止它在地震时倒下来砸伤了人或物,都有专门把这些家具与墙壁或天花板固定的装置。而摆放的如音响,电视,或一些容易损坏的工艺器皿等,在其四角处都有可以专门固定防滑的胶皮垫。
提高国民的防震抗灾意识和技能。在日本国内,有关防震抗灾方面的知识教育,可以说相当普及。人们不仅要知道和了解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更要掌握相应的防范技能。日本社会的各行各业,经常会举行各种形式的防震防火演习。从小培养防震抗灾意识,就是其中的一个成功做法。如东京都内的小学,每个月都要举行这类演习,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等灾难时,不但不会慌乱,而且还知道如何规避和救助。
制定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地震发生后有可能会引起火灾、水灾、瘟疫、断水、断电、交通瘫痪、人为恐慌和社会骚动等,特别是灾难突如其来,且又是大规模发生,往往容易造成抢救不便。因而日本各地、各部门和各个单位,大都能在灾前制定应急预案,从而达到抗灾减灾之目的。这种意识和观念还反映和体现在市政规划和基础建设方面,如房屋、道路等的建设,事先应尽可能将防震抗灾因素考虑进去。
大力开发防震抗灾用品产业。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日本现已研制出各种防震抗灾用品。例如,具有一定防火功能的紧急避难用品包,内有各类物品27件,其中包括矿泉水、饮用水装运桶、压缩饼干、手摇发光灯、防尘口罩、防滑手套、绳子、固体燃料、急用哨子、护创膏、药棉和绷带等。此外,还研发生产了压缩内衣、无水洗涤剂和手摇充电收音机等用品。可以认为,日本在防震抗灾用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基本形成了一个产业。
如何依靠科技防震抗灾,尽量减少震灾损失,日本的许多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可以为他人所借鉴和运用。在日本,为预防地震并尽可能减低危害,日本内阁府内设有一中央防灾会议,会长历来由日本首相担任,以引起全国的高度重视。 (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