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灾区发生强烈余震 专家反思建筑质量问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意大利灾区发生强烈余震 专家反思建筑质量问题
2009年04月08日 11: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救援人员紧张工作
心理救援人员扮成小丑逗孩子们开心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追踪报道:意大利发生强烈地震

  中新网4月8日电 意大利当地时间6日凌晨发生的地震已过去整整两天。这场级别本不是特别高的6.3级地震,由于城市建筑古老、发生在一般人睡觉时间等原因,给意中部古城拉奎拉等地造成惨重伤亡,成为意大利“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悲剧”。截至发稿时,地震已造成235人死亡,15人失踪,1500人受伤。意大利政府估计至少1.7万人失去家园,不过这已经远远低于6日估计的5万人水平。

  发生5.6级余震

  6.3级地震发生后,当地又发生了280次余震。不过,7日的一场5.6级余震再次给拉奎拉等地带来伤害:

  美国地质调查局7日表示,意大利中部地区当天的5.6级余震造成至少一人丧生。许多原本已经被震裂的房屋被摧毁,其中一处已遍布伤痕的古老天主教堂被彻底毁坏。这次最严重的余震大约持续了30多秒,首都罗马有明显震感。

  余震发生时,惊魂未定的灾民开始向远离建筑物的地方跑,各种救援车辆警笛齐鸣。根据当地电视台的画面,余震发生时,人们开始惊叫,建筑物纷纷摇晃。几辆救援车的吊臂在空中来回摇晃,十分危险。

  这名因余震死亡的遇难者使总体死亡人数上升到235人。大多数遇难者都来自受损最严重的拉奎拉大学。

  另据意大利国家民防管理局官员透露,人口6.8万的拉奎拉市约有三分之二的建筑在地震中倒塌,包括一座大学学生宿舍、数座教堂和钟楼。

  救援行动将继续48小时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7日在拉奎拉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目前已有150位灾民被成功救出。救援行动将继续48小时,有7000多名救援人员参与。

  志愿组织也加入了专业拯救人员的行列。灾区一度下雨,但他们不顾寒冷,在聚光灯下用挖掘机甚至徒手搬走沉重的石块。不过,由于余震的发生,加大了搜救难度。目前死难者家属已准备在8日安葬第一批遇难者。

  由于害怕余震发生,不少居民离开拉奎拉,导致道路交通拥挤。到了晚上,灾区气温骤降,灾民在军营和体育馆留宿,政府架起帐幕以容纳1.6万至2万名灾民,开始有人埋怨当局为何不预先通知震区居民疏散。

  昨天,救援工作中继续有奇迹发生:意大利安莎通讯社报道,救援人员在拉奎拉的瓦砾中救出一名98岁老妇,健康状况良好。她在等候救援的30小时中,一直在“做针线活儿”。

  没有中国公民伤亡

  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致慰问电。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个人名义,向纳波利塔诺总统并通过他向灾区人民和遇难者亲属致以诚挚慰问,对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同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向意大利参议长斯基法尼、众议长菲尼和总理贝卢斯科尼致慰问电。

  据悉,在拉奎拉市约有50位华人。据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和所有这些华人都一一联系上了,确认没有中国公民伤亡。所有中国公民已安全转移到意大利政府安置的帐篷区,大使馆也将继续跟踪地震消息,时刻关注震区的华人情况。

  意大利一半建筑属地震危险等级

  据路透社报道,意大利拉奎拉San Salvatore医院2000年开业时,被视作抗震的建筑精品,但在6日的强震中,这所医院与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一道化为废墟。另外,中央政府驻阿布鲁佐地区办公楼也被震塌。这加强了意大利国内对建筑质量控制的反思:为什么在地震多发地区,除了古老的教堂和石头房子,连现代建筑物也被夷为平地?

  意大利民防部门负责评估地震风险的委员会主席巴伯里对记者表示:“换作在(美国)加州,像这样的地震,一个人都不会死。”对于倒塌的医院,“如果是严格按照抗震要求建造的,那么即使在强烈地震中会受到损害,也不至于倒塌”。

  另有意大利地理学家和工程师也指出,建筑物不够牢固、防震措施不到位是导致此次地震伤亡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些数字足以说明意大利建筑质量的问题。根据200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意大利国土上几乎一半的建筑被列入地震中“危险”等级,在地震多发区,只有14%的建筑符合抗震标准。欧洲地震工程学研究中心主卡尔维也指出,尽管意大利已加强建筑质量监管,仍有8万所公共建筑不符合安全标准。

  另外,报告显示,在意大利南部,许多建筑工程承包商和供应商被黑手党渗透,不得不使用一些劣质建材,造成许多“豆腐渣”工程。

【编辑:吴翔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