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援队在海地已开设第二个医疗救助站——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中国救援队在海地已开设第二个医疗救助站
2010年01月17日 07:42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在海地地震灾区进行防疫洗消作业。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北京时间今天下午,我们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海地紧张进行医疗救援的武警总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了电话交流,了解到一些海地灾后救援的细节。

  已开设第二个医疗救助站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长、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在电话中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目前是唯一一支在海地灾区开设医疗救助点的国际救援队。“在灾区进行勘察后,我没有看到有其他国家的救援队开展医疗救助,他们的主要任务可能还是集中于搜救工作。而我们的医疗队员数量相对充足,既可承担搜救现场被压埋伤员的救治工作,又能担负中国国际救援队和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人员的医疗保障任务,还在海地总理府附近的灾民点开设了第二个医疗救助站,1月15日一天总共救助了120名伤员。”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同时还在灾区开展了卫生宣教、卫生防疫工作。据侯世科介绍,海地总理府附近聚集了近千名灾民,震后卫生条件极差,许多尸体没有及时掩埋,灾民缺少食物、药品,随时可能出现肠道传染病等疾病的蔓延。中国医护人员对300多平方米的灾民聚集点进行了喷洒消毒。“我们携带的消毒药用得很快,明天我们会带更多的药物去现场。”

  八成伤员的伤口严重感染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副队长、武警总医院组织计划科科长樊毫军告诉我们:“虽然当地有志愿者为海地灾民提供一些基础医疗救助,但是由于缺少专业医务人员为灾民诊治,80%的伤员伤口存在严重感染状况。我们接诊的很多当地百姓,身上有多个部位受伤,头部伤、肢体伤和肩背部伤并存,而且由于震伤后没有很好地清创,有的伤口上全是脓液,甚至生有厚达1厘米的脓苔,还有20多个人伤口深达2厘米,并有泥沙等异物。我们为伤员进行外科清创换药,任务非常重,纱布、棉球、棉签、绷带等敷料和消毒液消耗非常大,几乎每个部位的换药都等于平时手术室中的大换药。”

  坚强的海地女孩令人感动

  海地地震中,有不少老人和孩子受了外伤,其中伤口严重感染的不在少数。武警总医院女医生张雪梅感慨地说:“身为母亲,我更心疼那些受伤的孩子。有一个坚强的海地女孩让我十分感动。那是个七八岁的孩子,比我的儿子还要小。她的头皮上有巴掌大的撕裂伤,志愿者给她做了简单缝合,但伤口严重感染了,上面满是血和脓。我给她清创时,她很疼,大颗的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但她强忍着就是不哭出声来。她是在12岁姐姐的陪伴下来到我们医疗点的,我不敢问她的父母在哪里……”

  尽最大力量进行防疫工作

  海地这几天依然余震不断。赴海地执行国际医疗救援任务的武警总医院骨科医生王明新说:“当地时间1月15日凌晨4点左右,一阵剧烈的摇晃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马上反应过来,这是一次震级较高的余震。不过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我们睡在自己搭建的帐篷内,不会有什么危险。今天能感受到的余震发生了4次,这种情况对我们这些多次出队的老队员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

  震后的海地首都太子港卫生情况极差,饮用水极度缺乏,再加上持续的高温,灾后暴发疫情的危险逐步增加。在整个城市的其他区域,还没有见到防疫人员,道路两边仍时不时可以看见停放的尸体,我们只能尽最大力量防止出现大的疫情,重点是对灾民聚集点进行洗消。

  “当地治安在震后比较混乱,我们出去工作时,需要防暴队员荷枪实弹在现场维持秩序。”王明新说,“我们在海地总理府附近开展的医疗救助工作,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伤员络绎不绝,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当地的法语翻译较少,几名懂英语的志愿者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由于有志愿者的参与,诊疗工作有条不紊,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