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哥本哈根十二月十九日电 题:解析峰会协议:夯实谈判基础 明显缩小分歧
中新社记者 李洋
经过十三天艰苦谈判之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十九日闭幕,会议的最后文件《哥本哈根协议》受到了各方密切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在第一时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全面解析这份协议。
他指出,这份协议为未来的谈判夯实了基础,缩小了分歧,而国际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对话和合作仍有很大空间。
根据记者获得的《哥本哈根协议》,发达国家协议承诺,在未来三年,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三百亿美元的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到二0二0年,这一援助金额将增加至每年一千亿美元。
杨富强就此指出,发达国家在此次峰会的最后关头首度松口,给发展中国家以资金援助。在过去,这些国家一分钱都不愿意出的,也不愿就资金问题多谈。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管怎样都有了一个讨论的基础。
他说,发展中国家对峰会向前推进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尽管按照《京都议定书》和“巴里路线图”的有关精神,发展中国家没有义务设立减排目标,但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相继推出本国自主的减排目标,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
在谈到峰会为何难以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时,杨富强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国家都有不同理解,特别是美国在其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他说,美国参议院未能在本届气候峰会之前就相关法案进行表决,使其不能够再本届峰会上拿出一份有效的法律文件,使其他各方缺乏政治意愿。
大会十九日对能否正式通过《哥本哈根协议》草案进行了辩论。图瓦卢等国对该协议草案的出炉过程表示强烈不满,对其中没有更强的减排承诺也无法赞同,因此反对将《哥本哈根协议》作为大会正式决议加以通过。就是这样一份决议,在表决中也遭遇重重阻碍。
杨富强说,该协议无论如何还是要比事先预想的政治性宣言总好一些,它将有关共识以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发达国家将来没有借口逃避协议中规定的责任。
他表示,这次峰会的结果比他的预想要好的多。他说,这次峰会最显著的成果之一是明显缩小了各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分歧,给明年在墨西哥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减压”。
本次大会原本计划以一份近两百页的文件草案为基础开展工作,但经过一周多的会议时间而未能取得足够进展。这份长文件是经过过去两年的几轮预备会议产生的,原来的目标是在哥本哈根大会最终达成具有减排指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哥本哈根协议应该在明年转变成为有法律效力的最终协定。对此,杨富强指出,明年的气候谈判仍相当艰巨,各方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