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碣石镇变身洋垃圾服装集散地 来源:中央电视台
广东陆丰碣石是一个拥有33万人口的海边大镇。大海给碣石人带来了生猛鲜活的海鲜,也给碣石人带来了透着霉味的服装。据说有1万个碣石家庭靠贩卖外国人淘汰的旧服装发家致富,他们把这些衣服卖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已有10多年。
旧衣服翻新后就可销售
碣石“洋垃圾”服装的“大本营”——获洲水产品交易市场一旁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高大的工棚,几盏大灯照亮了整片旷野,运到碣石镇的“洋垃圾”服装便在这里卸货。
不远处还有一块空地,那是货运场,有3辆大卡车在装载货物。据了解,每过三四天,便会有一批货运抵这里,每批约三四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大概可以装1000大包的服装,每包重100公斤左右。假设每件衣服重0.5公斤,单个集装箱可装约20万件,365个集装箱便可装7300万件。
据一位行内人介绍,整个碣石镇约有1万户做这个生意,有的这几年赚了不少钱,甚至住上了豪宅。
在碣石“洋垃圾”服装的另一个“大本营”新绕村附近,衣服洒落一地,三轮摩托来来往往,装满货后匆忙离开,任由衣服滑落。夜已越来越深,村民们却仍在忙碌着,结算、点货、补货。
李群(化名)是碣石本地人,他说,当地人都把“洋垃圾”服装称为“旧衣服”。镇上的“洋垃圾”店主要集中在三家村、道井、东关巷、新绕、水巷口和打石庙,所有店铺,均无合法经营的牌证。
在打石庙一带,当地居民都把一楼腾空,用于堆放和翻新衣服,以及悬挂样品。一辆辆三轮车在巷子里穿行。由于三轮车后兜被塞得过满,且巷子路面狭窄不平,时常有衣服滑落到地上。
悬挂在各家店内的样品,从几米开外看去,几乎与新服装没什么差别。只有近距离细看,才能辨清瑕疵。背后,是店主和伙计们按部就班的翻新程序。
这些服装一开始从集散地运到店铺时,被堆放得杂乱无章,犹若垃圾,从中几乎找不到一件卖相好的。几家店铺的老板介绍,那是为了节约集装箱的空间,把服装都压缩得紧紧实实。
拿到货以后,店老板首先做的是分门别类。接着,他们用板刷和去污剂把衣服上一些较为明显的污渍刷掉,然后进行补纽扣、换商标等工序。
一般的服装经过以上翻新流程,即可销售。剩下那些“无可救药”的,只能当作垃圾抛弃。但价格稍贵的毛料上衣和牛仔裤等,却还需额外的电熨。不管什么档次、什么价位的衣服,在翻新流程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消毒。
老板从买卖两边赚钱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碣石镇的各个“旧服装市场”都显得诡异。在这里,店主们不主动招呼路人进店,并随时用警觉的眼神打量外地人。
在一家卖大衣的店里,有人询问价格,店主问要多少件,听到“一件”便不再理会。巷子里顾客很少,但店主们并不着急,喝茶、打牌、聊天,看起来并不怎么上心。
虽然光临的顾客少之又少,但三轮车仍忙碌地穿梭,把翻新的服装一车车运送出去。一位店员说,已经做了多年旧服装生意的老板,根本懒得理会零售生意,多年积累遍布中国各地的客户资源,“够他们赚的了”。
一位行内人胡明(化名)说:“香港有个大老板,承包了大量美国、韩国等国家淘汰下来的服装。服装埋到地底下很难化掉,烧了又污染空气,这对重视环保的发达国家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他们就倒贴钱找人帮忙处理掉。这个老板两头赚钱,一手拿外国政府的钱,一手倒卖到中国内地。”
胡明说:“碣石人做这个已有10多年,有两个本地人是最大的批发商,从香港拿货后倒卖给镇上的老百姓。‘洋垃圾’服装中不乏世界顶级名牌的正装,一般按件数卖;档次低的,就称斤两卖。1998年全国打击走私专项行动之后,碣石的‘洋垃圾’服装已经少了很多,但今年7月份以后,又满大街都是。我不知道店铺的确切数量,估计有1万家左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