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十:塑造中国模式
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马丁·雅克断定,中国将越来越多地作为一个替代发展模式的范例,这可能导致西方在每个领域主导的结束:经济、政治和文化。
其实早在2004年,乔舒亚·库珀·雷默就发表了《北京共识》一文,提出中国的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的发展模式。这一提法至今在中外学者当中仍存在争议,中国也极力避免使用这一词汇。但可以肯定的是,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论述已经一大堆,也引起了拉美、非洲、南亚以及前苏联国家的兴趣。经过金融危机,中国模式似乎散发出了更大的魅力,成为新的热门。
“中国模式可以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成为中国对外展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吸引力,但中国决不会将它强加于人。”黄星原这样告诉记者。潘维也如此认为:“金融危机打破了西方模式优越性的神话,中国是金融危机中的最大赢家,这使中国模式变得诱人起来。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体系和政治观念都还不是很成熟,这个时候拿到世界各地去‘卖’是不可能的。当我们的主流价值体系建立起来,坚强起来,自然就能‘卖’得出去了。所以,现阶段可以展示,但不能去输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则十分看好中国模式:“美国模式因为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是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主要靠掠夺他国的财富和资源发展,中国是靠自身创造财富,和其它国家是平等地贸易交流,互通有无,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效仿的对象。”
新加坡南亚问题研究所高级客座研究员伊夫特卡尔·乔杜里曾从毛泽东时代的外交政策分析至今,认为中国的世界观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和平发展”,只是在崛起过程中,中国一直在对其战术姿态进行微调。
他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中国的对外政策好似一条慢慢且蜿蜒流淌着的河流。因此,它不会突然改变方向。中国巨龙的情绪虽时有变化,但有一条脉络可循。如果世界希望在未来几十年里接纳中国并与之接触的话,就必须清楚这一点。”
资料:中国外交下一步
陈向阳
胡锦涛主席今年夏天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会上深刻阐述了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与中国对外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归纳、新提法、新论述。
关于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胡锦涛强调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这四个“力”兼顾了物质硬实力与精神软实力,发展与充实了综合国力思想。
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世界经济治理结构受到严重冲击,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在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论断上,胡锦涛的讲话既乐观又谨慎,更为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增长与关切。
胡锦涛说,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同时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说明,一方面,我们应更加强调机遇意识和对机遇与挑战的辩证把握,另一方面,也要对机遇与挑战、成就与问题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
关于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胡锦涛明确归纳了两大重点:一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交工作要把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重要任务,二是强调外交为国家安全与主权统一服务,坚定不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我国周边稳定大局。
关于外交总体布局。五年前举行的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提出了中国外交的“四个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胡锦涛的讲话升华与发展了中国外交“四个布局”的思想,对大国外交强调“运筹”,对周边外交强调“构筑地缘战略依托”,对发展中国家外交强调“巩固基础”,对多边外交强调“积极开展”。
此外,胡锦涛在讲话中还首次明确提出了“领域外交”,即针对全球化引发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与功能领域,如金融危机、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不断增进中国话语权。
《环球》杂志记者/乐艳娜 实习记者/陈芳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