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编者按】“南京大屠杀”对于日本历史教科书来说,无疑是最具争议的内容。通过翻阅日本40余种历史教科书,本报记者发现除了扶桑社的教科书之外,绝大多数日本历史教科书中都能够直面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这也和记者在平时采访日本市民时得到的印象相吻合,那就是只有极少数的人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但教科书对于中国百姓遭受的伤害却极少触及。
在日本,中学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阶段。如果说在这些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侵华战争(日本教科书称之为“日中战争”)的历史是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那么,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部分,又是侵华战争部分中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今年7月,一家日本补习学校就因为使用的历史教材中加入了南京大屠杀的内容,结果引来一群右翼学者的抨击。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只由自由社和扶桑社两家出版。现在共有包括山川出版社、实教出版社、三省堂等在内的10多家出版社在2003年后出版的40余种历史教科书。在“8·15”日本投降日到来之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专程到日本的各大图书馆调阅了40多册历史书,仔细察看对比了其中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后发现,虽然这些书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涉及了南京大屠杀,但对此事件的表述五花八门,历史认识也是参差不齐。
正文通常几句话就了了带过
教科书通常使用日军进入南京的照片,没有一本书中采用了南京市民被日军残害的照片
这40多册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通常都包括正文、注解和照片。正文记录平均为2到3行,不到百字。其中,记录较详细的是实教出版社的《现代日本史B》(B代表从古代到现代的整体史),文中不但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的基本情况,还引用了日军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日记和美国《纽约时报》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记录较少的是桐原书店出版社的《新日本史B》,尽管在注解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但正文中只用“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一句话带过。
日本的教科书中很多对南京大屠杀附上了注解,而且注解的篇幅普遍长于正文描述。正文一般都是笼统地说一下曾经发生过南京大屠杀,注解中则分为两部分,一是稍微详细地扩展了日军到底在南京犯下了什么罪行。二是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学者之间对于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数字的差异。几乎所有介绍了南京大屠杀被害人数的教科书中,在介绍中国官方说法“30万人”的同时,也补充了日本学者间的不同见解。多数教科书中使用了20万人以上的说法,但只有扶桑社等极少数书中使用了受害人数还在争论中的暧昧论调。
日本学者把南京大屠杀概括为“南京大虐杀”、“南京虐杀”和“南京事件”三种。一般认为,虐杀可以译为中文的屠杀。有的日本学者承认屠杀,但对是否构成“大屠杀”表示怀疑。有的则干脆省略具有揭露罪行实质的“屠杀”二字,而简化为“南京事件”。用词的不同,实则反映了不同学者对此事件认识的差异。在这40册教科书中,大多数同时采用了“南京事件(南京大屠杀)”的说法。这也可以被视为混用和概念不清。
除了用词之外,对辅助照片的运用也值得注意。介绍南京大屠杀史,通常使用日军进入南京的照片。而没有一本书中采用了南京市民被日军残害的照片。而日本学生们在这样的教科书中,根本找不到日军残暴行为的具体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实教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日本史B》和《高中日本史》书中的注解处,提到了位于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文中说道“纪念馆内展示了被日军杀害的30万百姓和放下武器的士兵的情况”。这样的叙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更多真相的窗口。但是这种尝试在现行的教科书中还只是凤毛麟角。
种种“背景介绍”暗藏深意
在介绍完南京大屠杀后,教科书中都使用了“但是”一词,“但是,日军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
看日本教科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表述,不能光看正文,还要看与上下文的衔接。因为编委们试图通过上下文向学生暗示导致日军侵华战线扩大及造成南京大屠杀的原因。记者发现,这其中暗含不少微妙之处。因为通常来说,读者们对“但是”后面的话更为关注。
记者注意到,在正文中介绍完南京大屠杀后,多数教科书中都使用了“但是”一词。而“但是”后面通常接的是“日军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和“战时日本百姓对此并不知情” 。
那么,导致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各教科书中均未给出明确答案,而是采用了所谓“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写“从卢沟桥事件以来,日军在中国战线不断扩大,一路南下到达上海,随后又占领首都南京”。另外一种是“卢沟桥事件后,国共两党组成统一战线,日军遭到了中方的顽强抵抗”。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