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IMF和世界银行投票权:政治经济实力可转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解读IMF和世界银行投票权:政治经济实力可转换
2009年04月23日 13:48 来源:《环球》杂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G20伦敦金融峰会斗争的焦点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以及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美国版方案的中心要义是“以救市为主,以改革为辅”。美国期望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能与自己携手实施刺激性财政货币政策,把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中解救出来。对于改革,实际上美国不愿意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伤筋动骨”式的改造,而只想搞些“小修小补”的工作,比如适当加强监管,有限增加某些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中的份额等等。美国绝对不允许有人削弱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控制权。

  果不其然,本次G20峰会的成果之一,就是各国同意将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1.1万亿美元的资金。

  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的方案,无论有何区别,中心要义都是“救市与改革齐飞”。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是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要求。

  欧盟希望借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之机来提振欧元的地位,借加强金融监管之机提高自己的话语权,它们希望中国等外汇储备充裕的国家加大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的力度,进而用IMF的资金来挽救欧元区之外的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但它们并不愿意稀释自己在IMF中的股权份额,所以与会的欧盟国家仍决定向IMF注资1000亿美元,是中国注资额的2.5倍。

  在这次伦敦峰会前后,新兴市场国家则释放出了要求终结美元霸权地位的政策信号。有分析家认为,中国决定向IMF注资400亿美元符合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原则。一方面,中国的注资额小于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为1000亿美元左右),表明中国旨在稳步而审慎地提高在IMF中的话语权,有效地平衡来自国际和国内的期望与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向IMF注资也表明了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解决金融危机的决心。同时,其他新兴国家提出的改革诉求也集中于扩大自身在国际经济事务的话语权。

  从各方的救市与改革方案可以看出,美、欧与新兴国家在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上正在进行着一场角力。谁都知道,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并非一项纯粹的经济事务,而是一场政治博弈,但经济实力是否对这场政治博弈有所助益,有多大程度的助益,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政经实力的可转换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实力之间是否有可转换性,国际关系学者们常常纠缠不清。

  国际现实中的一些事例似乎在证明着经济实力难以向政治实力转化。比如,日本的经济实力目前位居世界第二,但前些年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件事上却极不顺心。尽管它撒出数百亿美元去“买”选票,可就是有很多国家不买帐。

  政治实力虽然也难以转化为经济实力,但它却能有效阻止经济实力向政治实力的转化。在10余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曾设想了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以与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庭抗礼,不料这个想法刚在IMF香港年会上透露出去,就被时任美国财长鲁宾很不客气地堵了回去:“你们究竟要干什么?已经有了一个IMF在发挥作用,为什么还要再搞一个国际金融机构?完全没有必要。”

  日本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外汇储备国,从财力上说支撑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绰绰有余,而美国就金融资产而言不过是个“负翁”。为什么“负翁”能轻描淡写地打掉一个“富翁”的提议呢?

  如此看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能走多远就可想而知了。美国的底线有两点:一是任何国家不得削弱美国对IMF和世界银行的控制权;二是任何改革建议不得动摇美元的支柱地位。

  目前,IMF和世界银行中的重大政策提案的通过必须得到85%的股份总额的支持。

【编辑:李洋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