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智库皮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弗莱德·伯格斯坦提出的。去年夏天出版的《外交事务》季刊上伯格斯坦提出:中美两国应该共同努力形成G2构架“共同领导全球经济体制”。随后美国一批显赫的政治人物相继提出类似概念,布热津斯基的“非正式的两国集团”和基辛格的“命运共同体”先后出台。
为什么美国当下如此热衷于所谓“G2”模式?也许仔细研读伯格斯坦的文章可以获得某些启示。在《外交事务》季刊那篇文章中,伯格斯坦批评中国“回避承担更多责任”,“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仍在不断对国际规则发起挑战”。不难看出,伯格斯坦重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让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应对中承担更大责任。2007年,伯格斯坦曾在美国国会证词中称:“要纠正全球经济失衡现象,人民币对所有货币的汇率应上升20%以上,而对美元汇率要上升40%左右。”随后2007年5月,美国42名共和党、民主党国会议员组成的小组向布什政府送交请愿书,要求对中国“不公平的人为操纵汇率”采取行动。
就在G20峰会召开前夕,3月30日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的主要民主党议员在一封致总统奥巴马的信中敦促奥巴马立刻考虑采取新的措施向中国施压,“制止”中国继续“操纵人民币汇率”,其中包括考虑在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的可能性。4月15日,美国国会导演的每年两次的“汇率操纵评估”游戏又将再度上演,美国财政部各国汇率评估报告将正式公布。1988年以来,中国曾多次被美国列为“操纵汇率国家”,但自1994年中国最近一次“入围”以来,中国就再未在“操纵汇率国家”的“黑名单”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不久美国民主党议员递交给奥巴马的信中特别提醒这位总统,布什政府是唯一没有给中国贴上“操纵汇率国家”标签的政府。
在西方媒体的语境中,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被解读的高潮,而此时,中国需要保持清醒。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这是迄今中国和拉美国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交易。根据该协议,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
除了与阿根廷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外,中国已与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等国签署了相关协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央行先后签署了6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到6500亿元,这一规模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5%。有分析人士指出,近期频繁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事实上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尽管现有的互换协议多是从提供流动性和便利贸易结算角度考虑,但其客观上对人民币地位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
新兴国家受关注
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正反映了发达国家对新兴国家的心态。一方面,在面临百年一遇的经济衰退时,他们需要新兴国家帮助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却又不甘心自己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总是试图将新兴国家纳入到对发达国家有利的轨道中,希望新兴国家既要出钱帮忙,又得不到实质性的好处。这次伦敦20国集团峰会推出了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则少有涉及,被不少专家认为还是更多反映了发达国家的意图。
同时,有不少西方媒体认为,20国集团峰会是金融危机中新兴国家争夺话语权的舞台,其中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作为新兴国家中最抢眼的代表,其一举一动更是被西方媒体紧紧跟踪。
3月14日,在为伦敦20国集团峰会做准备工作的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俄、巴、印四国财长发表联合公报,提出了四国对全球应对金融危机的观点,要求加强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强调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增加新兴经济体在这些机构中的发言权。公报一发布,就成为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稍后新兴国家关于储备货币改革的提法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西方各大通讯社播发的消息中都突出了“新兴国家”这一字眼。(王晋燕)
环球杂志稿件,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该刊联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