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由美国宇航局提供的北极地区最新卫星照片引起了巨大轰动。这张照片显示,由于冰盖快速融化,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这意味着两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道——即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同时打开。9月底返抵上海的中国极地破冰船“雪龙”号带回的故事也印证了北冰洋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一些对国际局势具有远见的人看来,北冰洋方便的通航和资源开发将成为可能,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上的价值将无与伦比。
北冰洋“黄金航道”暗战
9月24日上午10时,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中国唯一的极地破冰船“雪龙”号徐徐停靠在位于上海港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结束了历时76天的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之旅。此次科考全程航行12000海里,“雪龙”船最远航行至北纬85度25分,创造了中国船舶航行的最北记录。科考队还首次在北纬84度的北冰洋海域建立了长期冰站,对北极地区的海洋、海冰、大气进行综合观测考察。
然而,这一切成绩取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重要背景——北极海冰正在以令人震惊的速度消融,它让科考队在历经寻冰难、建站难、防熊难等诸多难题后,实现了中国极地科考史上的历史性突破。
北纬80度寻冰难
8月17日,站在“雪龙”号上视野最开阔的区域——驾驶台窗前,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李志军教授目光凝重:眼前大面积支离破碎的海冰纵横交错,延伸到天际尽头,而“雪龙”号已然驶抵北纬80度,5年前的同一时间,这里完全是一片冰封的海域,雪厚冰坚。
自从北京时间8月1日21时58分“雪龙”船穿越北纬66度33分进入北极圈以后,李志军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协助驾驶员寻找到一块厚度与硬度适宜的大面积海冰,让“雪龙”船得以停靠在冰的边缘,运送科考队员到冰上建立冰站,进行海洋、海冰、大气的联合考察作业。然而,十余天时间过去了,这一任务始终没有完成。其间,李志军两次随直升飞机在雪龙船周围50公里海域寻找适宜海冰,都因为海冰密集度过低、融化严重,失望而归。
8月14日,“雪龙”船获得的卫星云图显示,北纬76度36分、西经160度26分有一块面积约78平方公里的海冰,科考队紧急部署,决定如果条件允许,就在这块海冰上建立冰站。23时15分,直升飞机第一次起飞。50分钟后,飞机降落在位于“雪龙”船尾的飞行平台上,李志军走下飞机,对充满期待的科考队员摇了摇头:“冰太薄了,融池太密。”
北京时间8月17日清晨4时40分,雪龙船驶抵北纬80度海域,李志军再次随直升飞机出征,在“雪龙”船周围方圆50公里的海域上空盘旋一周,视野所及仍然是大面积当年冻结生成的海冰,融化的雪水池与冰间湖密布其间,一些海域表面被一层刚刚凝结的薄冰覆盖,似乎用手指轻轻一碰就会破碎。
眼见的冰情让长期从事海冰研究的李志军颇感心焦。回忆1999年中国第一次北极科考时,“雪龙”船行驶至北纬70度附近即遭遇坚冰掉头南下,而2003年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时,虽然海冰厚度与硬度大幅减轻,“雪龙”船也只航行至北纬80度即建立冰站。“正如各国科学家所预言的那样,全球变暖正在使北冰洋海冰以令人震惊的速度融化,反过来,北极海冰减少也必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李志军忧心地说。
北纬84度建站难
8月20日清晨,“雪龙”船沿西经143度方向行至北纬84度26分,终于停下了昼夜不息的脚步。为了寻找到一块密集度较高、表面平坦的大面积浮冰建立长期冰站,“雪龙”船已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中国船舶航行的最北纪录。
“雪龙”船头依然是大面积的破碎浮冰,每一平方公里的水域虽然都有浮冰密布,但融化的雪水池与湛蓝的冰间湖将整片浮冰拦腰斩断,让本应完整的冰面显得散乱不堪。“雪龙”船收到的卫星云图显示,继续向北1至2个纬度依然是同样的冰情,但留给科考队建立长期冰站的时间已所剩不多。
北京时间8月20日5时35分,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张海生决定亲自带队登上直升飞机察看冰情,为建立长期冰站进行综合科学观测争取时间。然而,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直升飞机绕着“雪龙”船在方圆50公里的范围内低速飞行,极目远眺,偌大的北冰洋像一卷恣情洋溢的书法作品,洁白的冰面是柔软的宣纸,蓝色的融池与冰间湖则是书法家的挥毫泼墨,那笔法时而柔情飘逸,时而遒劲有力。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