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政策着重实际
萨科齐是“戴高乐派”阵营中的第三位总统。算上前面的密特朗和希拉克,“戴派”已经在法国总统大选中三次连庄。
戴高乐总统执政时期,法国打破西方对新中国的封锁,于1964年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戴派’掌权的法国,历来对华关系都比较顺畅”,同时是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社会文化室主任的马胜利说,“‘戴高乐主义’承认民族的差异性,认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是能够被接受的;而与之相对的社会党的传统理念则认为其信奉的一些价值标准具有普适性,你不接受就会被认为不对。”
简军波也倾向认为,萨科齐上台后中法关系的大方向不会变,“两个国家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中法之间存在的只是议题性问题,不是结构性问题”。
希拉克总统执政的12年里,法中关系走上了一个最高峰,希拉克总统本人热爱、熟悉中国的文化、艺术,对中国充满感情。
“当年欧洲各国反对解除对华军售时,希拉克总统却坚决支持解禁,几乎是孤军奋战”,薛建成回忆道,“而萨科齐肯定会有所不同,他在竞选中曾说,与中国既是希拉克总统说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是竞争关系;所以我们不能期望未来的中法关系能够达到希拉克时期的水平。”
简军波则注意到,未来中国和法国在非洲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法国虽然已经不是非洲殖民时期的宗主国,但她仍通过其公司和经济援助维护在非洲的利益;随着中国在非洲投资和影响的扩大,两国可能会产生摩擦”。
去年2月,英国前外交大臣斯特劳在访问尼日利亚时曾表示,中国现在在非洲的所作所为正如英国150年前在那里所做的,鼓吹中国在非洲进行“新殖民主义”。而在本次法国总统一、二轮选举中,候选人贝鲁和罗雅尔都曾经就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指责中国,并借此声称抵制北京2008年奥运会。虽然这些可以被解读为竞选语言,(毕竟罗雅尔曾在1月份来华访问并表示若当选将首访中国,她后来的“反华”言论可能是要拉拢贝鲁代表的中间派的选票),其苗头值得警惕。
正在巴黎考察的马胜利说,他的法国同行提醒他要特别注意中国在欧洲的形象问题,现在“巴黎的街区整条街整条街的被中国人‘占’了,‘中国威胁论’不是没有产生的可能”。
萨科齐同时也是法国二战后出生的首位总统,马胜利认为,从个人的素质来讲,这些新生代总统显得更“实用主义”一些,其实萨科齐的当选就代表了法国当今一代人讲求实际的特性。而像希拉克等老一代人则不止于眼前现实利益,考虑问题更深沉、更长远,更重视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在这种代际交替后,中法未来可能会少些文化纽带联系的熟络,更多的着重于实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